在公共議題的辯論中,人們往往急於分出對錯,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能力:能否在「不同意」的同時,做到「理解」。這樣的態度,既是成熟思維的表現,也是維持對話的關鍵。

首先,我們必須學會區分「立場」與「原因」。

當聽到一個與自己相反的觀點時,直覺通常是拒絕或反駁。但若進一步追問「他為什麼會這麼想」,就能看見背後的社會脈絡與價值排序。

例如在槍枝管制問題上,擁槍派相信槍枝象徵自由,因為歷史經驗讓他們不信任政府;反對派則強調社會安全,認為減少槍枝才是降低暴力的基礎。兩者結論不同,但理由皆有其合理性。
其次,我們要明白理解並不等於認同。

理解是承認對方的立場有其形成的脈絡,而不是要放棄自己的觀點。當我們能說出「我不同意,但我理解你為什麼會這麼想」時,對話就能繼續,而不是陷入情緒化的對立。
「理解」需要同理心,但同理心並非盲目接納。它必須與批判思維並行:一方面試著從對方角度看世界,另一方面仍堅守自身價值並提出理性回應。這樣才能避免流於附和,同時保持開放。

採取「不同意但理解」的態度有三個好處:避免辯論淪為仇恨循環;深化自我思考,讓我們更清楚為何選擇某個立場;並增進社會的對話空間,為折衷與進步留下可能。

「不同意但理解」不僅是一種辯論技巧,更是一種文明社會中必須具備的思維習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多元觀點中尋求理解,而不是讓差異成為分裂的根源。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