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Min-El☮️銀魂裡喜歡小九
2 months ago
在公共議題的辯論中,人們往往急於分出對錯,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能力:能否在「不同意」的同時,做到「理解」。這樣的態度,既是成熟思維的表現,也是維持對話的關鍵。
首先,我們必須學會區分「立場」與「原因」。
當聽到一個與自己相反的觀點時,直覺通常是拒絕或反駁。但若進一步追問「他為什麼會這麼想」,就能看見背後的社會脈絡與價值排序。
例如在槍枝管制問題上,擁槍派相信槍枝象徵自由,因為歷史經驗讓他們不信任政府;反對派則強調社會安全,認為減少槍枝才是降低暴力的基礎。兩者結論不同,但理由皆有其合理性。
Min-El☮️銀魂裡喜歡小九
2 months ago
其次,我們要明白理解並不等於認同。
理解是承認對方的立場有其形成的脈絡,而不是要放棄自己的觀點。當我們能說出「我不同意,但我理解你為什麼會這麼想」時,對話就能繼續,而不是陷入情緒化的對立。
Min-El☮️銀魂裡喜歡小九
2 months ago
「理解」需要同理心,但同理心並非盲目接納。它必須與批判思維並行:一方面試著從對方角度看世界,另一方面仍堅守自身價值並提出理性回應。這樣才能避免流於附和,同時保持開放。
採取「不同意但理解」的態度有三個好處:避免辯論淪為仇恨循環;深化自我思考,讓我們更清楚為何選擇某個立場;並增進社會的對話空間,為折衷與進步留下可能。
「不同意但理解」不僅是一種辯論技巧,更是一種文明社會中必須具備的思維習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多元觀點中尋求理解,而不是讓差異成為分裂的根源。
立即下載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