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感受到文章編輯有很龐大的東西想訴說,可是採訪對象太分散了,輪廓是藝文產業,卻包含了出版、媒體、內容編輯、音樂、表演多個領域,導致論述也是四拼八湊,脈絡界於有和沒有之間。
再者反思完內部後凝視對立的他者(中國),我只能強烈感受到撰文者、論述者、被採訪人對於中國的認識和幻滅,出發點都是很單純很理想化的。可是只要稍微讀過馬列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中國共產黨發展茁壯穩固至今的歷史、在中國論壇網路上衝浪過被鎖言論被下架文章被粉紅指著鼻子罵過,都不會對魔幻中國破滅。
就,看到半途我只覺得台灣的藝文產業未免習於安逸了。

關於文藝為政治服務,與其感嘆還不如實際走入公部門感受為什麼如此;
中國流行文化和所謂的中華文化是兩回事,想看流行文化就該去查豆瓣排行,就知道中國影劇品質一年比一年糟;想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台灣的研究還更紮實啊又沒經歷馬列思想和文革大破壞,而且台灣受眾也還多的很啊......;
覺得台灣很難從中國文化割捨,那就是撰稿者恐怕沒讀過或者沒讀懂八旗文化的書了,不然就該理解不是台灣要從中國劃分出來,而是該把黃河長江流域文明之於東亞的關係理解為希臘羅馬文明之於歐陸和北美新大陸。
關於台灣藝文產業和世界的接軌,放兩個這禮拜的新聞做個小結:李遠訪捷克國家技術博物館 見證台捷博物館合作成果 | 文化 | 中央社 CNA法國人鐵胡萬推廣台灣電影 獲頒台法文化獎 | 文化 | 中央社 CNA
我的想法簡單粗暴,一是不要把目光都鎖定在隔壁的大老粗;二是放下手機,和周遭現實中的人多講話、了解他在想什麼關注什麼(就算他政治立場和你不同);三是疫後年代更要創造線下互動的推力,該把人的注意力從手機社群轉移到人與人的實際社群了。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