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早還是沒看到
約莫25分鐘左右太陽就很曬
5:07起跑、5:3x分開始躲太陽、6:19結束
也是很漂亮啦
太陽出來後,路人看到我的臉應該長這樣 ->
我真的都在混……
太晚起床了……
5:51~7:03
5:33~6:40
中間加速是因為久違的跑圈圈
是沒有像數據那麼快
應該5:30左右吧?(體感
P.S.睡不到6小時
不過我的問題是我沒飲控
雖然知道卡路里消耗的數據隨便看看就好
但他好像不是單純METs下去算?
這兩次距離差沒多少,但總時長較長算出來的熱量消耗比較高
所以也考量了時間因素嗎?
而且就配速來說,兩者的zones不同,一個肯定是E,5分43可能在M。
常常看見HIIT的廣義定義是Max HR大於80%,但對照跑力區間(丹尼爾方程式)E、M、T、A、I、R,其實M區間就有機會高於MAX HR80%。
但E、M、T,甚至是A下限都還算是有氧區間,離HIIT要體感強度達到非常辛苦還有一段距離。
認真要執行,至少要到I和R以上強度,才有可能提升VO2max。
但R是最快速度短距離衝刺。由於強度太高,心率反應會有滯後性,故主要以配速為準。(簡言之,R無法用心率來看)
而I的目標就是讓心率逼近最大值 (Max HR 的 98% ~ 100%),以極限強度刺激心肺。標準的 HIIT 訓練組就是參考這種強度設計的。
球類運動主要的體能訓練,偏向反覆衝刺,運休比、趟數、組數的搭配才是關鍵。
另外衝刺和方向變換的運休比似乎也不同。
還有要看週期性的安排
好困難......
紀錄一下,以目前的身體狀態,其實跑完10k後並不會很餓。
但跑12趟40m~60m的衝刺(全力跑→走路回起點,再反覆)
+ 反覆折返跑(通常20m,來回算一趟,一組跑6趟、休24s,組休2-3mins,跑3組)
+ 身體變向幾組
時間約在1小時左右
有時很餓,有時就不會。
忘了補,短衝刺的開頭會先執行近10mins的巴西操,而後加幾個增強式訓練的動作(單腳側向跳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