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23
*男性困境真的存在嗎?
臺灣的性別意識發展得早,如今女性越來越知道如何做自己;相對地,男性卻感覺失去了父執輩所擁有的特權,一時之間又找不到合適的新男性楷模。面對伴侶的「完美期待」,他們往往覺得難以符合,而這些對女性而言可能只是「基本要求」而已。

→ 當男性一次次經驗到「怎麼講都講不贏」或「不聽對方的話,會有更麻煩的事發生」,自然會放棄繼續表達。同時,女性可能只是想好好交流,卻被推到「加害者」的位置。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親密對有些男人來說,可能既可怕又危險?
>當異性戀女性渴望靠近伴侶,邀請他聊聊內心話時,某些男性卻反而想要逃。這並不代表關係裡缺乏安全感,更像是害怕有機會被傷害,所以只能一直維持著剛強的外表。
>與女性很不同的是,男性不習慣用語言表達內心感受。他們往往只會用「很悶、很煩、很鬱卒」或一句「就這樣,不要管了」來帶過;就算要面對情緒,通常也都是抱持著「解決問題」的思維。

>「害怕被照顧很不Man」對許多男性來說,是一種潛藏在意識底層的信念,連自己都難以說清楚為何這麼想
→ 我們能否試著脫離這些性別框架,活出更多的可能性與彈性?
*男性不是不說心裡話,只是有沒有被聽懂而已
→ 當男性仍卡在表達的困境裡,女性或許得換一個視角,才能真正看見他們的內心,否則很容易誤以為他是不在乎,而感到很受傷。

這點我深以為然,其實這個邏輯就跟你要說服人是一樣的,得站在對方的視角、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表述,才能大幅提高自己的想法被聽到的機率。但很可惜的是,常常都被焦慮跟自己視角解讀,或者一些自動化排斥,而干擾了換位思考的能力,導致兩方都在雞同鴨講不在一個頻道上。
立即下載
啊不過⋯⋯這些前提能做到,也得對這段關係還有著希望跟愛吧⋯⋯
「講話直」也能被喜歡的三個關鍵|【一天聽一點#1591】*真話=事實?
>事實是客觀、可以被證明的,所以有對錯
>觀點是主觀的,是一個人的想法、信念、價值觀,沒有對錯

*真話=真心話?
>真心話:為你真實心意服務的話
>帶著一片好心說真話,卻換來一頓罵,是因為我們只說了「真話」,卻沒有說出「真心話」

*真話有真的「對到事」嗎?
>有些說真話的人會說:「我是對事不對人。」
>真正的「對事」,是能夠「解決問題」或「達成目的」
「拒絕人」好難!怎麼Say No,同時「保有善意」?|【心理敲敲門#195】*被拒絕時感覺不開心,是因為期待沒被完成
>面對關係中的拒絕、斷裂,容易認為「都是自己不夠好,對方才會離開,自己也才沒能找到,能全心全意讓自己開心的伴侶」,或是幻想「如果我夠好,就能得到一切美好、不用經驗痛苦」
>若只得到「拒絕」,卻得不到對方拒絕的理由,或對方也沒能力把原因說清楚,雙方就很容易卡在負面情緒裡
>因為沒有收到朋友拒絕的理由,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讓人受傷、生氣,你會認為「朋友的拒絕=對你個人的否定」
>如果跟對方核對,或許可以發現,理由不一定與你這個人有關(如:他還沒準備好、不想爬樓梯、覺得搬家很累…),你也藉由核對,看清楚對方的個性與為人,往後視情況給予回應即可,不用太放在心上
*被拒絕後,還能做什麼努力?
>了解做任何事,都可能無法阻止拒絕的發生,因為拒絕有時是對方的議題
>核對被拒絕的原因,把握機會解答內心疑惑、排解情緒,比較容易放下

*如何為提出拒絕做好準備?
>拒絕多少會給對方帶來不舒服,好的拒絕要能夠說清楚自己,並且不帶評論、攻擊的,建立在彼此都經歷且認同的事實上
要不要原諒或感謝,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幸福翹翹板#42】*有些傷害,沒有這麼容易過去

*「感謝傷害過你的人」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怡璇:有些能力,是從傷裡長出來的
→ 先認識自我,才能真正放下。當人生再度遇到傷害你的事情,允許自己想討厭就討厭,沒有一定要感謝對方,但一定要感謝自己,穿越了這些生命的困境。

>感謝是最後可能的附帶結果:不是因為感謝對方,才能夠穿越這個傷痛;而是努力穿越傷痛後,最後「選擇」回頭感謝對方與這段經歷
※有些話可以說給自己聽,但不適合說給別人聽,不要隨便把「感謝傷害過你的人」這句話,拿去對被傷害的人說。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被傷害了,如何更快走出傷痛?
>不要追求「快速」,任何傷痛的復原都需要時間,任何「快速」都會有後座力
>被壓抑的東西,沒有經過看見與梳理,必由其他途徑反撲
→可以先覺察並承認自己的情緒,用安全的方法發洩後,再好好回想可以怎麼活、怎麼過,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彥廷:有意識的覺察,自己有無以下這三個情緒陷阱
1. 自我攻擊:都是我的錯、我的問題
解法:不是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因我們而起的;有些事情,發生就是發生了,沒有為什麼。
2. 普遍化(災難化):認為自己的人生全毀了、沒希望了
解法:多想想生活中「好的部分」,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關心你、愛你的人。
3. 永久化(悲觀主義):認為傷痛帶來的影響會永遠存在
解法: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語言,盡量不說「永遠」、「總是」,而是改說「現在」、「有時」。
只買0050 +1
陪伴憂鬱家人,你「要留心」的事?|【心理敲敲門#203】*憂鬱症陪病家人,也可能受到憂鬱症影響
*精神疾患成因複雜,不一定與單一創傷事件有關,也可能涉及大腦的老化、衰退

>心理治療、諮商經常談論感受、想法,需要一定的自我覺察、後設認知能力,因此對不習慣談情緒的個案,有一定的難度
>憂鬱症讓人容易專注於不好的地方,感覺情況很糟糕,因此患者對事情的認知,可能與實際情況有落差

1. 擁有生活重心,能幫助轉移放在憂鬱症上的焦點
>當憂鬱症患者與病好好共處,周遭的人也才能好好生活
2. 身體化的反應,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
3. 實際觀察憂鬱親友的表現
>不純粹以患者說的話為標準,而是實際地觀察他的表現,並隨時與醫生溝通,幫助醫生更準確地開藥
※老人憂鬱與成年憂鬱的差異:缺乏病識感、求助意願低、無法清楚表達。
*當陪病者也遇上憂鬱,該如何自助?
>有再好的專業心理訓練,在陪伴憂鬱症病人的負擔、壓力下,耐心與信心都可能被用完
>家人憂鬱症發作時,陪病者不用過於內疚、有罪惡感,才能做好因應臨時狀況的心理準備
→陪伴憂鬱症親友時,如果覺得自己狀況不好,要適時求助。

這整集一直都在鼻酸著聽完⋯⋯要我不把那些負面表述往心裡去真的太難了⋯⋯
ender1990: 還有看到一集憂鬱家庭的標題,白天來聽
發現「憂鬱家庭」,你可以做的事?|【心理敲敲門#204】*想關心憂鬱症陪病家人,哪些話千萬別說?
1. 給予治療的相關建議
>陪病家人可能陪患者嘗試過很多方法、累積許多挫折,如果再聽到其他建議,不嘗試的話會感到內疚,怕錯過好方法;嘗試卻沒有好轉的話,期待落空會更挫折
2. 「你要多陪陪他」
>照顧者或許已經花很多時間、心力陪伴患者,這句話可能讓人感受到指責(暗指他沒有在陪伴家人)
>看著面臨憂鬱的長輩認知能力下降,陪在身邊也無法改變對方持續老化的現實,很考驗陪病家人的理智
3. 「你就是對他很兇,才會生病」
>當陪病家人的口氣不好,可能是已經辛苦到了臨界點,想表達關心可以直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累了,要陪他真的很辛苦」
*想幫助憂鬱症陪病家人,我們可以做什麼?
>為陪病家人創造喘息空間,稍微換個手

*成為守護天使前,你可以知道的事
1. 用理性思維描述自己的體感,幫助腦袋維持合理的想法
2. 收到信件的朋友,如同陪病家人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陪病家人是憂鬱症患者的重要支柱,不要一個人撐著,要好好照顧自己、讓更多人一起幫忙。
你是「表達情緒」,還是「帶著情緒在表達」|【一天聽一點#1522】*4種不良的溝通姿態
1. 指責 —「帶著情緒」的表達方式
>只關注到自己和事件,卻忽略了對方
>只顧著發洩自己的情緒,認為所有的錯都在對方身上
>指責的人沒有表達情緒,而是「帶著情緒在表達」

2. 超理智 —「沒有情緒」的表達方式
>不關心自己和對方,只關心事件、講道理,對事不對人
>在關係裡習慣用超理智來溝通,對方會覺得你一直在碎念
3. 討好 —「壓抑情緒」的表達方式
>只關注對方和事件,卻隱藏、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
>壓抑自己負面情緒,沒有將感受說出口,雖然表面上沒有衝突,但壓抑久了總有一天會爆發或生病

4. 打岔 —「忽略情緒」的表達方式
>忽略了自己、對方、事件,如:轉移話題、沉默不語
>看起來不太會發生衝突,但遇到問題時會習慣性逃避、不正面面對
為什麼「核對」,是好關係的「幸福起手式」?|【心理敲敲門#292】*為什麼「核對」這麼重要?
1. 核對的好處一:有助於確認彼此的想法、情緒與狀態
→ 核對,是建立對世界安全感的第一步:當自己的情緒能被自己認出來,或在與他人互動時被核對到,再加上我們對外界的核對也大多能獲得回應時,就會比較能掌握現實的狀況,理解自己的內心預設,不見得就是對方的真實狀況。

2. 核對的好處二:可以避免誤會或錯誤判斷
→ 很多時候互動引發情緒不穩定,是因為我們「腦補」對方的感受與想法,甚至是帶著對自己跟關係不利的災難化思考。
害怕核對的原因一:害怕情緒失控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要核對什麼,但又無法辨識出情緒,所以一開口就出現情緒性的指控或憤怒,讓情況更失控

害怕核對的原因二:害怕揭露脆弱
>擔心當對方問「你到底要什麼」時,自己會答不出來,或說出真心話後卻被拒絕
>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很弱」或是有被傷害的機會,有些人寧可不核對,選擇腦補對方的反應

害怕核對的原因三:害怕關係破裂,或聽到不想聽的答案
>擔心對方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所以選擇什麼都不說,以避免「認知失調」
→ 實際上,越抗拒面對認知失調,反而越容易陷入猜測與不安,讓自己持續處在壓力跟擔心中。
在好好核對之後,也要有能力接受不同的答案,而不是一味追求「理想答覆」。否則即使沒有明著逼對方給出你想要的答案,而是想等到對方比較可能這樣做時才去核對,依然帶有控制的成分,更像是一場談判。

*想跟對方核對,他卻閃爍其詞?
>核對是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立場開始,之後會進入一段來回推敲與假設驗證的過程,需要雙方願意交流、互相理解,所以本來就帶有很高的不確定性
>如果你再三與對方核對,但對方總是模糊回應、態度閃爍,加上你內心早已預設對方只有「答應」或「拒絕」兩種選項,你或許會感覺一直「核對不到」,但其實他的反應本身就已經透露了答案
→ 不是一定要得到明確的答案才算有效核對,而是在你已經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需求,也給足對方時間與空間的前提下,他的每一個反應都可以成為你做決定的依據,讓你保有自己的掌控感。
療癒過去的創傷,讓你開始「心理獨立」~《冒牌獨立》嘉玲和凱宇的對談|【有聲書評】根據外國研究,將心理獨立分為四個向度:
1. 功能獨立:可以獨立完成生活中的各項事務,不依賴他人(包含經濟獨立、生活自理)
2. 態度獨立:能夠獨立思考,有不同於他人的價值觀與信念,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想
3. 情緒獨立:缺乏情緒獨立的人,無法接受他人和自己不一樣
4. 衝突獨立:
>沒有衝突獨立的人,會無法消除差異造成的衝突,不是很焦慮,就是壓抑、憤怒
>知道差異不是透過「說服」就能得到共識,而是雙方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需要創造實際的機會磨合
※有情緒獨立,才能夠有衝突獨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