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書 #讀嘛讀嘛

《海獸學者解剖鯨魚的日常生活》田島木綿子

簡介:「不僅有專業上的講解,也以生動幽默的文筆分享日常工作,例如解剖鯨豚、製作標本的過程、前往世界各國研究的心得、救援虎鯨的回憶等」。

這本超有趣!

一般人或許以為鯨豚擱淺是偶爾才會發生的事,但其實「日本的海岸幾乎每天都會有這樣的擱淺發生。」

而對博物館來說,「標本採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假如沒有標本,不論是研究或教育推廣都沒辦法進行。」

所以,只要一聽到哪個地方有鯨豚屍體擱淺,作者就必須盡快飛奔過去
latest #18
尼洛 📚
2 months ago
【擱淺原因】

「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擱淺原因非常多樣,多是由於各種原因交錯產生的結果。擱淺的動物不限於哺乳類,如海龜、巨口鯊、大王魷等也會擱淺。」

不一定每一樁擱淺事件都能查明背後的因素,有時候是屍體腐爛太嚴重無法調查,但也有時候就是無法查出原因。
尼洛 📚
2 months ago
目前已知的擱淺原因有下列幾項:

1. 疾病、傳染病或感染寄生蟲。

「海洋哺乳類罹患嚴重的疾病或傳染病之後會導致死亡,這類個體擱淺的情況已是舉世皆知。若是傳染性很強的病原體,就會同時有多數個體喪命,造成集體擱淺。」
尼洛 📚
2 months ago
2. 追趕獵物過頭。

「在追趕為餌食的魚類或頭足類(烏賊、章魚等)太過沉迷而進入淺灘,也會導致擱淺的情況發生。」

「海洋哺乳類在水中有浮力幫助,可以毫無困難地支撐起幾十公斤到幾公噸的體重。一旦到了陸地,重力就會一口氣壓上來,讓身軀動彈不得,就會造成擱淺。」
立即下載
尼洛 📚
2 months ago
3. 洋流移動的誤判。

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會隨著季節變化,為了找尋食物或交配等原因,牠們會順著洋流在不同的棲息地間移動。

「對於這樣的個體,再怎麼調查也找不出疾病或傳染病,有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解開擱淺的原因。後來用擱淺時的洋流及天氣對照之後,發現了饒富趣味的事實。」

「在千葉縣銚子外海的偏北一些、暖流黑潮與寒流親潮相會的海域,稱為『副極地輻合線』。目前已知黑潮與親潮相會的沿岸側產生的『冷水團』,與擱淺的地點幾乎完全一致。這就能預設一個假說,春初北上的南方系鯨豚誤入這個冷水團而受困,因此導致集體擱淺。」

「由於後來也確認類似案例的發生,目前這個假說在某些地區和族群中是有效的。」
尼洛 📚
2 months ago
4. 人為因素

例如:「因軍事演習而不慎暴露於低頻率聲納,受驚急速上浮罹患減壓病(以人類來說稱為潛水夫病)並因此死亡」。

尼洛 📚
2 months ago
【剝製標本】

「動物的剝製標本依照用途不同略分為二:呈現生前樣貌(生態),用於博物館等展覽場合,稱為『真剝製』;研究者製作的標準要用於研究,稱為『假剝製』或『簡易剝製』。」
尼洛 📚
2 months ago
「剝下來的毛皮要用粗鹽或岩鹽在皮下那側仔細塗抹,在於4°C室溫下靜置幾天到一星期。由於皮膚含有大量水分,要利用滲透壓的作用來盡量去除水分,防止乾燥時的收縮。」

「接下來要在10%的明礬液中浸泡約一個星期,保持毛皮的柔軟性。這個處理作業稱為『鞣製』,是製作剝製標本的關鍵之一,泡過明礬之後,才總算到了縫合階段。經過這樣一連串的作業流程,剝製標本才終於大功告成。」海獣学者の田島木綿子さんと行く!国立科学博物館・標本庫ツアー①https://images.plurk.com/6Mz6VwOE6sxSD8NoOVePjo.png
https://images.plurk.com/5BZnKM5Ww7dvqkeqZXbyKD.png
尼洛 📚
2 months ago
「只要是有毛皮的海洋哺乳類(海狗、海豹、海獅、海獺等),都能製作成剝製標本。另一方面,身上沒有毛的鯨豚、儒艮、海牛就很難製作成剝製標本。即使有,也會跟本體相去甚遠。基於這個理由,鯨豚的剝製標本幾乎不存在。」

所以鯨豚類才幾乎都是做成骨骼標本吧

尼洛 📚
2 months ago
【骨骼標本】

「骨骼標本的製作只靠『煮骨頭』就能完成,流程非常單純。在煮之前要盡可能地去除肌肉,接下來就只是在放水的容器中一直煮而已。煮骨頭的容器只要是能夠長時間加熱,什麼都可以。即使是用來煮豬骨湯的大鍋,或是燉肉用的慢燉鍋也沒關係。」
尼洛 📚
2 months ago
「不過讓我來老王賣瓜一下,在我們科博內部有漂煮海洋哺乳類骨骼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特別訂做的『晒骨機』。

晒骨機原本是醫學院為了製作人類骨骼標本而開發的裝置。因此,不同於一般的加熱機器,能夠自動控制溫度調節及蓋子開闔。而且科博擁有的晒骨機,特別設計成體長5公尺左右的史氏中喙鯨骨頭都能夠熬煮。」海獣学者の田島木綿子さんと行く!国立科学博物館・標本庫ツアー②https://images.plurk.com/2pBW2jMsHeiv86iKJXrHdS.png
https://images.plurk.com/1FMole9jZ76kHESOEemI1d.png
https://images.plurk.com/396gTlmD91SXLKUvYJCzUU.png

「儘管是如此貴重的機器,我們平常都叫它『鍋子』。」

XD
尼洛 📚
2 months ago
「雖然是很簡單的煮骨頭而已,在處理海洋哺乳類時,卻需要花點其他的工夫。最初要在人類體溫(37°C前後)煮1~2星期,分解動物性蛋白質。接下來為了要去除油脂成分,必須把溫度提高到大約60°C,再繼續煮1~2星期。」

「海洋哺乳類的骨頭内部為海綿質(像海綿般柔軟的網目狀組織),存在著許多小洞。油脂成分大量累積在那些洞裡面,需耗費時間煮骨頭,讓油脂成分完全從骨頭中去除,是提升骨骼標本『品質』的最大因素。」

竟然要煮這麼久!

尼洛 📚
2 months ago
【掩埋屍體】

「製作骨骼標本除了用晒骨機之外,還有讓甲蟲(鰹節蟲又名皮蠹等)吃掉軟組織,或以年為單位埋在合適的場所,再將其挖出的方法等等。」

2002年,日本鹿兒島縣的海岸發生「14頭抹香鯨同時擱淺」的罕見案例。包含當時還是研究生的作者,還有鹿兒島縣和各地的水族館、大學、博物館相關人員等在接獲通報的隔天便飛速趕往現場。

但這時現場已經只剩一頭抹香鯨還活著。就如前述所說,海洋哺乳動物到了陸地後,「受到重力影響而無法支撐自己的體重,肺之類的臟器被壓扁,若是放置不管,不久就會死亡。」

不幸中的大幸是,在經過四小時的努力後,唯一存活的抹香鯨順利返回大海。
尼洛 📚
2 months ago
「發生擱淺的時候,根據當地政府單位的判斷,會將屍體埋在合適的場所或焚化處理。但這次不只是12公尺的巨大體型,數量更多達10頭以上,於是政府單位向海上保安廳提出申請,想要得到海抛許可。根據他們的判斷,比起調查來說,迅速將13頭巨鯨從海岸移除棄置才是最優先的考量。」
尼洛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不過「各地的博物館等接二連三地聯絡當地政府單位,表達想要保存骨骼標本的意見。」

最後好不容易敲定這些屍體的處置,卻又接連發生各種意料之外的狀況(天氣不佳、設備故障等等),結果只保留了一頭抹香鯨屍體,其餘的全部都海拋了。
尼洛 📚
2 months ago
抹香鯨的體型已經大到沒辦法用晒骨機來煮,所以像這種大型鯨魚,「通常是跟當地政府單位討論,將鯨魚埋在發現場所或是周邊的沙中『二夏』(兩個夏天),再視需要將其挖出。」

「將骨頭掩埋起來,是想讓土沙之中的微生物將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肌腱與累積在骨頭中的油脂成分等軟組織分解乾淨。」
https://images.plurk.com/6vuwyu9HbGjGkHSh7R6yuR.jpg
圖源

作者說,可能我們平常在沙灘散步,腳下就埋著鯨魚的骨頭

尼洛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腐敗的程度】

「以體長12公尺的大型鯨魚來說,皮下的脂肪層非常地厚,有些物種甚至可以厚達30公分。活著的時候雖然能夠靠這層脂肪層保持體溫,但在死後這層脂肪卻妨礙體溫向外散熱,導致體內的腐敗加速進行。若是放置不管,體内大量繁殖的細菌持續不斷釋出氣體,讓身體像氣球般鼓,還可能會爆炸。」

「死後累積的氣體充滿整個身體時,胸鰭會隨著身體的膨脹而上舉,可以依照那個上舉的角度來推測腐敗的程度。」
https://images.plurk.com/1VvvwTJTutNYqUlCtzPahn.jpg
圖源

尼洛 📚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重量級的海洋哺乳類】

「海洋哺乳類比各位想像的還要重上許多。」

「在水族館中看到海狗表演時產生的印象,可能會覺得就算是女性一個人,也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抱得起來。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海狗的體重,大大超過相撲力士的等級。」
尼洛 📚
2 months ago
「例如相撲力士橫綱白鵬的身高192公分,體重158公斤;體長2公尺的海狗約為300公斤,體重將近是白鵬的兩倍。」

「不只是海狗,海洋哺乳類的體重全都非常重。回到水中從重力解放之後的結果是沒必要靠自身支撐體重,大概是因為這樣,變得比以前在陸地時更能自由伸展,才長到這麼大吧!」

en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