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2025/09] Issue🧐
latest #9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針對最近在社群上因應時節被提出來討論的糕點,提供一些額外的觀點進行思考:

https://news.readmoo.com...

以下這篇討論並不是嚴謹的考據,但現在所看到的文化產品畢竟是許多因素結合而成的結果,增加多種不同的角度,包含歷史、產業、科學等角度看待議題有助於在模糊的地方產生比較具體的想像與想法,才能產生後續研究的動力與樂趣。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首先是飲食習慣的部分:華南和東南亞地區的主食應該是米食為主,麵食是到近代才普及化,這點以氣候區的角度來看應該不難想像。殖民時代的確可能因為殖民母國的習慣引入麵食,但小麥與麵粉產品的普及化應該會是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才開始的事情。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如果是一開始用米粉製品,確實白糖糕與發粿一類的產品也可能透過使用發酵酵母與可以產氣的鹼做出有類似外觀與口感的產品。

而成型的部分,其實也不排除過往像其他糕粿使用模具或分多次加工成型,而延伸到現在使用麵粉麵糰,變成直接在麵糰上塑型的可能性。如果考慮到使用模具的可能性,那麼也不一定是使用粉漿。
立即下載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而提到塑型,不同地區製作這種糕餅的成型和用色有出入,其實也需要考慮當地信仰習慣相互影響的因素。同樣是中元節專用的祭品,即使命名可能和佛教用語相關,但不同地區的中元節活動或多或少受到地方信仰影響,而其實是多種信仰習俗結合而成的儀式活動。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The Smiling Mantou–Sarawak Chawan Piko (必糕) aka West...
這篇馬來西亞人寫的文章提供了一些額外的資訊,以個人經驗談在當地接觸到摩訶粿和必桃的資訊。像是提到這種糕點被認為和詔安人/詔安客相關。

這個影片介紹馬來西亞的糕餅業者製作摩訶粿的流程,造型和用色和台灣的版本相近,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其他當地中元時使用的其他祭品:

摩訶粿 Moho Kuih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生產流程上,台灣對於摩訶粿相關的介紹中提到傳統上需要七天完成發麵,塑型和蒸煮前才添加糖調味。而上述影片的介紹則是兩到三天。另外都提到需要添加鹼以中和發酵過程產生的酸,以及輔助的膨發劑。

但是光到這邊的敘述就不難想像,傳統的生產環境例如氣溫與濕度、使用的材料特性、發酵菌種等等、和現代並不盡然相同。而各家店的技術通常是用累積的經驗決定最後的製造流程,決定發麵時間的原因也可能不同,可能有的目的是先增加菌量再開始發麵,也有可能是菌種的活性不穩定所以需要先觀察狀態再決定操作流程。到了現代的生產環境穩定更容易控制溫度濕度,以及相關產品食品科學理論的建立,業者或多或少應該也有因應這些變化調整製作流程。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延長時間發酵麵糰這個操作應該也會讓一些人想到近年熱門起來的水合法/免揉麵包。特性剛好也是保有筋度、水分高、口感柔軟。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直接評論其他文化中類似的祭品「中看不中吃」是很武斷的評論。是否應該回收祭品來吃是一件事,是否在氣候炎熱的情況下回收祭品來吃是另一件事,而傳統食品是否能被現代飲食文化或國外飲食文化接納,這又是另一個課題。無論如何,祭品的處置畢竟是在日本的網路論壇也找得到資訊的議題,沒有必要為了彰顯主題而下過於主觀的評論。

落雁的製作和糕仔相近,我們可能不太樂意聽到外國人下評論說糕仔在台灣是「中看不中吃,拜拜的時候放好看」的東西。
蜂鳥園工友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CQ4PpkUSBm6O08zOaLj0a.jpg
唉。材料用明膠就不會是了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