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因為共同受過傷害,所以理解彼此、構成一個群體」──這種論述常見於少數族群、性別、殖民歷史相關的左翼思潮。
• 有時候甚至會形成一種「痛苦的資本」:受苦的經驗成為合法性與發聲權的來源。
⸻
3. 存在主義與苦難連結
• 像薩特或加繆的存在主義,認為痛苦是人類共同的存在條件。
• 在荒謬與痛苦中,反而產生一種超越個體的連結:因為我們都必須面對相同的困境。
• 雖然這不專屬左翼,但也對左翼文學、文化思潮有影響。
⸻
4. 宗教或準宗教式的影響
• 在某些左翼運動中,「痛苦」也被賦予了某種「淨化與覺醒」的作用,有點像宗教裡的「苦難帶來救贖」的翻版。
• 例如:革命敘事裡,受壓迫的群體必須經歷痛苦,這痛苦本身就是連結、也是未來解放的基礎。
⸻
👉 總結來說,這種「透過痛苦建立連結」的思想,常見於 階級理論、身份政治、批判理論、存在主義,在左翼光譜中尤其顯著,因為左翼經常把「受壓迫者的共通經驗」當成行動的出發點。
要反問一下你:你觀察到的左翼「透過痛苦建立連結」的現象,是比較偏向 階級性的(大家都被資本壓榨),還是 身份性的(大家都有某種受害經驗) 呢?
你舉的這個例子(左翼候選人慘敗 → 支持者集體痛哭、尖叫),很典型地可以歸在 「身分性(identity-based)」的痛苦連結。這裡的心理和理論背景可以這樣拆解:
⸻
1. 痛苦作為群體認同的印記
• 在身份政治裡,「我們」和「他們」的劃分不只靠理念,而是靠一種深刻的「共同情緒體驗」。
• 當候選人落敗,支持者的痛苦被經驗為「我們整個群體的痛苦」,因此流淚、尖叫不只是私人反應,而是象徵性的「我們在一起」。
• 這類場景有點像「群體哀悼儀式」:透過共同哭泣,把挫敗內化為群體的歷史記憶。
⸻
2. 「受害者連帶感」的強化
• 身分性左翼常會強調「我們一直被忽視/打壓/不公正對待」。
• 在候選人落敗的時刻,這種敘事得到加倍強化:敗選被視為系統再次壓制「我們」,所以痛苦也成為「我們真的在一起」的證據。
⸻
3. 情緒動員的政治學
• 政治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 affective polarization(情感極化):人們不是理性比較政策,而是情緒強烈地綁定在政黨或身份上。
• 在這種情況下,輸贏就像「自己的存在是否被承認」,所以輸掉了會感覺「整個身份被否定」,痛苦自然更強烈。
⸻
4. 準宗教式的集體儀式
• 有學者會把這種現象類比為「政治宗教化」:候選人像救世主,敗選像世界末日。
• 痛苦的展現(哭喊、尖叫)就像宗教集會裡的集體情緒爆發——透過強烈的共同痛苦,鞏固群體歸屬。
⸻
✨所以你觀察到的現象,的確屬於身分性左翼的群體動員模式,而且核心不是「政策輸贏」,而是「我們的存在感與被認可的需求」被擊碎。
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個 「痛苦連結」在左翼思潮中的幾種模式(階級性 vs 身分性)對照表?這樣你能一眼看出它們的不同作用。
太好了!😊 這裡我幫你整理一個 「透過痛苦建立連結」的主要模式對照表,分成 階級性 和 身分性 兩大類,並加上延伸的文化/宗教色彩,讓你可以一眼看清差異:
🗂️ 痛苦連結的模式對照表
模式:
階級性痛苦
核心來源:
勞動被剝削、經濟不平等
痛苦的意義:
痛苦是被資本壓迫的共通經驗 → 凝聚成「階級意識」
典型現象:
工人罷工、抗爭口號裡強調「我們都被壓榨」
代表思潮/脈絡:
馬克思主義、勞工運動、社會主義 模式: 身分性痛苦 核心來源: 族群、性別、文化、政治身份被忽視或打壓 痛苦的意義: 痛苦是「存在感被否定」 → 建立群體連帶 典型現象: 候選人敗選後大規模痛哭、少數群體強調共同受害經驗 代表思潮/脈絡: 身份政治、批判理論、社會運動(女權、種族、LGBTQ+)
模式:
存在性痛苦
核心來源:
人類共同處境(荒謬、死亡、孤獨)
痛苦的意義:
痛苦是揭示「我們同為人類」的條件
典型現象:
文學藝術中的悲劇共鳴、災難事件中陌生人互相擁抱
代表思潮/脈絡:
存在主義(薩特、加繆)、人文主義
模式: 宗教/準宗教式痛苦 核心來源: 苦難被視為通向救贖或覺醒 痛苦的意義: 痛苦是「淨化、考驗、革命的必經過程」 典型現象: 革命敘事裡的「流血犧牲」、敗選時的「殉道感」 代表思潮/脈絡: 基督教影響的解放神學、某些左翼革命傳統
🔑 核心差異
• 階級性痛苦:更偏向「物質現實」 → 貧困、勞動壓迫。
• 身分性痛苦:更偏向「象徵與認同」 → 存在感、文化尊嚴。
• 存在性痛苦:不分左翼右翼 → 共通的人類境遇。
• 宗教式痛苦:讓「痛苦本身」帶有神聖或必然性 → 提升群體凝聚力。
⸻
👉 你舉的「左翼候選人慘敗後的哭喊」就是 身分性痛苦 + 準宗教式痛苦 的混合:既是「我們的身份被否定」,同時也是「一場近乎宗教式的群體哀悼」。
要不要我幫你進一步整理一個「這些模式在政治動員上的效果」對照?像是 凝聚力強弱、可持續性、容易走向極端的風險。
太好了 🙌 這裡我幫你整理一份 「痛苦連結模式在政治動員上的效果對照表」,讓你能快速看到不同模式如何影響群體的力量、持續性,以及潛在風險:
⚖️ 痛苦連結模式的政治動員效果
模式:
階級性痛苦
凝聚力:
高 → 因為物質處境相似(貧窮、勞動)
持續性:
中等偏長 → 但若經濟改善,動員力會下降
動員方式:
罷工、抗爭、要求政策改變
潛在風險:
容易被收編(改革後失去激情)、若階級分化不明顯則失效 模式: 身分性痛苦 凝聚力: 很高 → 因為身份認同比物質更核心 持續性: 長期 → 身分難以改變,痛苦會被反覆敘事 動員方式: 集會、抗議、媒體情緒動員 潛在風險: 易走向「受害者競賽」、極化對立,難以妥協 模式: 存在性痛苦 凝聚力: 中等 → 在災難或文學中容易共鳴,但缺乏持續組織力 持續性: 短期 → 情緒性爆發,難維持制度性行動 動員方式: 藝術、文化、災難事件的臨時團結 潛在風險: 容易消散,無法轉化為長期政治力量
模式:
宗教/準宗教式痛苦
凝聚力:
極高 → 痛苦被神聖化,凝聚力最強
持續性:
可長期(甚至跨世代) → 革命記憶被神話化
動員方式:
殉道敘事、革命烈士、情感儀式
潛在風險:
高風險 → 可能走向狂熱、激進甚至暴力;容不下異議
⸻
✨ 簡單結論
• 階級性痛苦:適合政策改革 → 力量實際,但熱情可能隨經濟改善而消退。
• 身分性痛苦:適合維繫長期社會運動 → 穩定且強烈,但對話空間縮小,對立加劇。
• 存在性痛苦:適合文化或短期團結 → 觸動人心,但缺乏長久動員力。
• 宗教式痛苦:適合革命或長期鬥爭 → 超強凝聚,但代價是激進化與分裂風險。
⸻
👉 你觀察到的「左翼候選人敗選後的哭喊」之所以強烈,正是 身分性痛苦 + 準宗教化 的結合:
• 身分性讓痛苦「長期存在」(即使敗選多年後仍能被提起、記憶)。
• 準宗教化讓痛苦「神聖化」(變成一種見證或殉道)。
⸻
🔄 痛苦的演化路徑
階級性痛苦(物質剝削)
↓ 當經濟改善 or 階級分化模糊
→ 轉向「身份敘事」來維持動員力
----------------------------------------------------
階級性痛苦 → 身分性痛苦
(「我們工人」→「我們女性 / 我們少數族群」)
身分性痛苦(存在感被否定)
↓ 情緒累積 + 失敗經驗
→ 容易神聖化 → 準宗教化痛苦
----------------------------------------------------
身分性痛苦 → 宗教式痛苦
(「我們被壓迫」→「我們是殉道者」)
存在性痛苦(人類共通處境)
↓ 在政治中被敘事化
→ 可嫁接到階級或身份運動,成為附加燃料
----------------------------------------------------
存在性痛苦 → 階級/身份運動的情感深化
(災難、文學、藝術 → 提供象徵性資源)
宗教式痛苦(殉道、救贖敘事)
↓ 可反過來加強身份或階級的連結
→ 讓運動跨世代傳承(烈士記憶、革命故事)
----------------------------------------------------
宗教式痛苦 ↔ 階級/身分痛苦的強化循環
✨ 解讀重點
1. 階級 → 身分:
當物質條件改善(例如社會福利提升),純粹的「勞工剝削」不再足以動員,就會轉向「身分性」來維持激情。
👉 例子:歐美工人運動退潮後,身份政治崛起。
2. 身分 → 宗教化:
身分性痛苦若累積太久、且反覆經歷失敗,容易轉為宗教化敘事,把痛苦當作「神聖殉道」。
👉 例子:候選人敗選後的哭喊,會被敘事成「歷史見證」。
3. 存在性 → 輔助燃料:
災難、文學、藝術能激起共鳴,成為階級或身份運動的情感素材,但單獨存在難以維持。
4. 宗教化 → 強化循環:
一旦痛苦被神聖化,它不僅能長期維持,還能反哺到身份或階級,讓運動跨世代延續(例如「烈士精神」)。
👉 總結來說:
• 階級痛苦 → 身分痛苦 → 宗教化痛苦 是最常見的演化路徑。
• 存在性痛苦 常作為「文化助燃劑」,提供深度與情感張力。
• 一旦進入 宗教化痛苦,動員力最強,但也最容易失控或走向極端。
你說得很有道理 🙏
這種「利用人類的痛苦天性」來維持政權,確實是一種操弄,因為它不是幫助人解決問題,而是 把痛苦固化、放大、神聖化,讓人沉浸其中而難以脫身。
• 在健康的社會,痛苦應該是被理解、療癒、減少的。
• 在被操弄的社會,痛苦卻被「政治化」和「商品化」,變成維繫權力的工具。
這種做法的危險在於:
1. 群體被困在受害者敘事中,失去自我更新的可能。
2. 異議被視為背叛,因為「痛苦已經被神聖化」。
3. 政權或運動得以長期存活,因為痛苦提供了永續的「動員燃料」。
換句話說,真正邪惡的地方不在於人會受苦,而在於有人 故意讓痛苦不斷循環,甚至阻止人們走出來。
🕵️♀️ 痛苦的政治操弄檢查清單
✅ 自然的痛苦表達(健康)
❌ 被政治操弄的痛苦(危險)
⸻
1. 是否允許多元情緒?
• ✅ 允許有人哭、有人冷靜、有人反思,群體接納不同反應。
• ❌ 強調「大家都要痛苦」,甚至排斥冷靜者或異議者。
⸻
2. 痛苦是否被解決導向?
• ✅ 痛苦被視為需要減少、透過改革或對話去改善。
• ❌ 痛苦被美化、神聖化,甚至被描繪成「必要」或「光榮」。 ⸻ 3. 是否鼓勵自我療癒? • ✅ 鼓勵走出痛苦,強調康復、希望、再生。 • ❌ 不允許痊癒,反而要求「永遠記住傷痛」來維繫群體。
4. 敘事是否持續放大痛苦?
• ✅ 痛苦被承認,但逐步淡化,為了生活繼續前進。
• ❌ 痛苦不斷被重複敘事、煽動,成為群體身份的核心。
⸻
5. 是否能接受對手也有痛苦?
• ✅ 承認對手群體也可能有痛苦經驗,願意理解或對話。
• ❌ 否認對手的痛苦,只承認「我們的痛苦才是真實的」。
⸻
6. 領導者的角色
• ✅ 領導者幫助大家減輕痛苦、尋找建設性的出口。
• ❌ 領導者不斷提醒大家「你們在受苦」,用痛苦作為動員燃料。 ⸻ ✨ 總結 • 自然的痛苦 → 個體性、允許多元、指向解決。 • 被政治操弄的痛苦 → 集體性、排他性、指向維繫權力。
👉 只要看到 痛苦被「固化」「神聖化」「無限循環」,就要高度警惕,因為這通常就是被政治動員利用的信號。
要不要我幫你再整理一份 「自我防護指南」,讓人在遇到這種操弄時,不會被集體情緒裹挾?
🛡️ 自我防護指南:面對痛苦的政治操弄
1. 心理層面 – 建立內在免疫力
• 🔍 觀察情緒強度:問自己「這個痛苦感是來自我自身,還是被群體放大了?」
• 🧘 允許差異:提醒自己,不需要和群體情緒完全同步,冷靜也是一種健康的反應。
• 📝 情緒分離練習:當感覺痛苦過度擴張時,先把感受寫下來,幫助自己區分「我的痛苦」和「被灌輸的痛苦」。
⸻
2. 資訊層面 – 避免被敘事綁架
• 📺 警覺重複敘事:如果某個痛苦故事被反覆播放、渲染,通常是操弄訊號。
• 📚 尋找多元來源:主動接觸不同立場的資訊,避免被單一「痛苦框架」壟斷。
• 🧩 檢查比例感:問自己「這個事件真的代表全部現實嗎?還是被放大了?」
3. 行動層面 – 維持自主選擇
• 🚶 給自己退場權:允許自己不參與集體的哭喊或激動時刻,不代表冷血,而是保護理性。
• 🤝 建立理性社群:和能冷靜對話的人保持聯繫,不讓自己孤立於「唯一的痛苦群體」。
• 🛑 防止被利用:在投入運動或行動前,問自己「這會減少痛苦,還是只是延續痛苦?」
⸻
✨ 簡單記憶口訣
「停 – 看 – 分 – 退」
• 停:先停下來,覺察情緒是否過強。
• 看:觀察訊息來源,是否在放大痛苦。
• 分:分清楚個人痛苦 vs. 被灌輸的痛苦。
• 退:必要時退出集體情緒場域,保護獨立思考。 ⸻ 👉 這樣你就能避免被「痛苦政治」裹挾,保持清醒的同時,還能同理他人的痛苦,而不被操弄。
⚖️ 痛苦 vs. 被操弄痛苦 案例對照表
情境:
選舉失敗
自然的痛苦(健康表達):
支持者失望、流淚,但轉向檢討政策或策略。
被操弄的痛苦(危險信號):
領導人或媒體煽動「這是對我們整個群體的迫害」,鼓勵長期哀悼與憤怒。
情境:
經濟困境
自然的痛苦(健康表達):
抱怨生活壓力,尋找改善收入或支援的方法。 被操弄的痛苦(危險信號): 領導敘事成「我們注定是永遠的受害者」,阻止群體尋找實際解決方案。
情境:
社會歧視
自然的痛苦(健康表達):
感到被冒犯,透過教育、制度改革尋求改善。
被操弄的痛苦(危險信號):
被引導成「我們永遠被壓迫,痛苦才證明我們的存在」,壓制內部批評。
情境:
國家悲劇(災難、戰爭)
自然的痛苦(健康表達):
悼念逝者,並著手重建或防範。
被操弄的痛苦(危險信號): 把悲劇神聖化,要求世世代代「永遠記住仇恨」,阻止和解。 情境: 個人受傷 自然的痛苦(健康表達): 分享痛苦經驗,獲得療癒與支持。 被操弄的痛苦(危險信號): 領導或團體利用受害經驗不斷作為政治武器,讓人無法痊癒。
✨ 一句快速辨識公式
• 自然痛苦 → 指向 恢復、療癒、改善。
• 被操弄痛苦 → 指向 放大、固化、利用。
⸻
👉 只要看到痛苦被 要求「永遠記住」 或 排斥不同感受,幾乎可以斷定是在政治操弄。
🌀 痛苦演化分岔點地圖
階段 1:痛苦的萌芽
• 現象:失業、通膨、社會不公、個人被忽視感。
• 操弄話術:
• 「這一切都是某個群體造成的!」
• 「你不是孤單的,大家都在受苦!」
• 分岔點:
• ✅ 自我檢視 → 問自己:我感受到的痛苦,來源是結構性問題?還是單一事件?
• ❌ 盲目接受指向性敵人 → 把痛苦歸咎於少數族群或「他者」。
⸻
階段 2:痛苦的放大 • 現象:社交媒體與政客重複推送痛苦敘事。 • 操弄話術: • 「你受的苦比別人更嚴重!」 • 「如果不採取行動,你會更慘!」 • 分岔點: • ✅ 檢查來源 → 資訊是數據支持,還是情緒堆疊? • ❌ 情緒共鳴失控 → 沉迷在「我們才是最苦的一群」的敘事。
階段 3:痛苦的敵人化
• 現象:出現「敵人」角色,痛苦被投射到某群體。
• 操弄話術:
• 「問題的根源就是 X!」
• 「只要對付他們,你的痛苦就會消失!」
• 分岔點:
• ✅ 多角度分析 → 是否有其他可能原因(結構、制度、長期因素)?
• ❌ 單點歸因 → 完全相信痛苦只因「某個人/族群/政黨」。
⸻
階段 4:痛苦的武器化
• 現象:政客或團體利用痛苦組織群眾,推政策或暴力正當化。 • 操弄話術: • 「現在就必須站出來!」 • 「不加入,就是背叛同樣痛苦的人!」 • 分岔點: • ✅ 保持自主 → 問:我的痛苦能否透過建設性方式處理(教育、社會資源、自助社群)? • ❌ 被迫選邊 → 用「團結」掩蓋多元意見,陷入集體情緒操控。
階段 5:痛苦的固化
• 現象:痛苦被制度化/文化化,形成持續的分裂。
• 操弄話術:
• 「這就是我們命運!」
• 「沒有鬥爭就沒有希望!」
• 分岔點:
• ✅ 創造出口 → 將痛苦轉化為具體改善行動(社區協作、政策倡議、個人技能提升)。
• ❌ 宿命接受 → 認為痛苦是永久且只能依靠某政治力量「解救」。
⸻
🌿 小結
• 分岔點的關鍵:幾乎都在 「是否願意停下來多問一個為什麼」。 • 政治操弄往往會催促「馬上行動、馬上選邊」,讓人沒時間反思。 • 防護公式: • 感受痛苦 → 停一下 → 問「這是真的來源嗎?」 → 再決定要不要被帶走。
🌿 慈悲與自我保護共存指南
1️⃣ 覺察自己的情緒
• 問自己:我感受到的悲傷/恐懼是自己的,還是被別人情緒感染的?
• 練習區分 「共情」 vs. 「被牽動」:同情他人,不必完全承受對方的痛苦。
⸻
2️⃣ 設立健康界線
• 心理界線:可以同理,但不必被情緒牽著走。
• 行動界線:可以幫助,但不必犧牲自己的安全或生活品質。
• 語言界線:學會用「我能理解你的痛苦,但我需要時間消化」來表達。
⸻
3️⃣ 情緒轉化 • 將痛苦轉化為 建設性行動:教育、倡議、陪伴、志願服務。 • 避免無限共鳴或過度關注,防止自我消耗。 • 小技巧:寫日記、畫畫、運動、深呼吸,幫助情緒釋放。
4️⃣ 資訊與環境管理
• 注意媒體、社群資訊的情緒放大作用。
• 避免過度沉浸於悲傷事件,定時退場休息。
• 建立理性交流圈,和同理心強又理性的人互動。
⸻
5️⃣ 自我提醒口訣
「覺察 – 界線 – 轉化 – 管理」
• 覺察:先辨認情緒來源
• 界線:保護自己的心理和生活
• 轉化:把善意轉向具體正向行動
• 管理:控制資訊與情緒暴露,避免過度消耗 ⸻ 💡 附加小建議 • 接納自己的脆弱性,它是人類善良和同理心的基礎。 • 慈悲不是盲目承擔,而是有意識、有選擇地回應。 • 當感受到被操弄或情緒放大時,先退一步呼吸,再選擇行動。
是的,長期或過度的痛苦、壓力和創傷確實會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但影響是多層面的,而且有些改變是可逆的。下面整理給你:
大腦區域:
海馬迴 (Hippocampus)
過度痛苦/壓力影響:
長期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過高 → 神經元萎縮
功能後果:
記憶力下降、學習能力減弱、情緒調節困難
大腦區域:
杏仁核 (Amygdala)
過度痛苦/壓力影響:
過度活化 → 神經連結增強,對威脅敏感
功能後果: 焦慮、恐懼反應加強、情緒容易爆發 大腦區域: 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 活化減弱 → 皮質厚度下降 功能後果: 過度痛苦/壓力影響: 判斷力下降、衝動控制變差、理性思考減弱 大腦區域: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HPA axis) 過度痛苦/壓力影響: 長期刺激 → 皮質醇水平升高 功能後果: 免疫功能下降、睡眠品質差、慢性疲勞
2️⃣ 功能性影響
• 情緒調節困難:容易被負面情緒牽動(共鳴、焦慮、恐懼)
• 注意力下降:專注力和工作記憶受影響
• 過度防衛:對威脅敏感,容易產生社交回避或過度警覺
⸻
3️⃣ 可逆性與保護方法
• 正向心理活動:冥想、正念、日記、心理諮商 → 可增加前額葉活化、減弱杏仁核過度反應
• 身體運動:有氧運動可促進海馬迴神經生長因子(BDNF),幫助恢復記憶力和情緒穩定
• 社交支持:溫暖的社群和信任關係 → 減少HPA軸過度活化
• 適度挑戰與學習:新技能、新知識可刺激神經可塑性,對抗萎縮
✨ 總結
長期過度痛苦確實會改變大腦結構,使情緒、記憶、判斷力受到影響;但大腦具有 可塑性,透過心理、社交和行為干預,有很多方式可以恢復功能,甚至重建健康的神經迴路。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有什麼事我無需懷疑的?就是苦難的真實性。它不容辯駁,虛無主義者無法以懷疑論侵蝕它的根基,集權主義者無法抹滅它的存在,憤世嫉俗者也無法擺脫其中的現實。苦難是真實的,為了自身利益而狡詐地讓別人受苦是不對的。這成為我信念的基石。我在人類的思想與行為所能到達的最深處四處探尋,想要了解自己是否有能力變成納粹獄卒、古拉格群島的看管者,或是地牢中的虐童者。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悟「一肩扛下世界的罪」是什麼意思。每個人都有巨大的作惡能力,儘管無法在先驗上理解什麼是善,但每個人必定都能理解什麼不是善。如果存在著不是善的東西,那麼也就必定存在著善的東西。如果最糟糕的罪刑是單純為了製造痛苦而折磨他人,那善就是任何背道而馳、任何能夠阻止這樣事情發生的東西。
#喬登彼得森 #NBq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一旦你在意識上覺察到自身的脆弱,你會理解人類普遍的脆弱本質。你會理解害怕、生氣、憤恨和悲痛是什麼感覺。你會理解痛苦意味著什麼。而一旦你真的了解你身上的這些感受,了解這些感受是如何產生,你就了解如何讓別人也經歷這些。如此一來,我們這些擁有自我意識的人就能精心謀劃折磨他人的方法。
#喬登彼得森 #NBq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如果你在壓迫循環的早期就明白說「不」,而且說到做到(表示你的拒絕並非只是說說,會用行動證明),那麼壓迫者的欺壓會維持適當的界線和程度。暴虐的力量會無情擴張,填滿為它們的存在而提供的空間。人們若是不做出適度自我保護的防衛反應,就是在開門迎接剝削,就像是因為更實質的失能或真正的權利失衡,而無法為自身權利挺身而出的人一樣。
#喬登彼得森 #N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