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Edit 3 week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O3T3U54LKsv6pLoa5OyUB.jpg 《戰爭迷霧》 #觀影閱畢
latest #17
掰噗~
1 months ago
你怎麼會這樣想!? (p-unsure)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這部主要講美國前國防部長-麥納瑪拉。他是美國前國防部長,人生經歷過一戰,參與過二戰,也是主導過二戰的負責人之一。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在觀看紀錄片時就覺得這個人物有他很自信與自豪的地方,他非常地喜歡數據也很相信數據這件事,所以他就讀商學院,看起來本來應該也會繼續走經商或與數學經濟有關的工作,但因為戰爭的因素,以及後續美國進入冷戰的狀態,他因緣際會之下選擇擔任美國國防部長,而他並不是軍人出身,而是高學歷且有商學背景的國防部長,與其他軍官不同的是他所有的決策與提供的建議都會以數據為依據,他自己也在紀錄片提到在二戰期間他協助分析計算過轟炸效果,投放效率,城市燃燒面積等等數據,這也間接影響了當時的曼哈頓計畫。
立即下載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但這些也都影響後世對於他的評價,感覺在當時美國人眼中,因為越戰的失敗,大多美國人對他得評價都不好,他自己也深知,在紀錄片中他就提到他覺得只要是軍官在管理與指揮的生涯中就不可能不犯錯,一定會犯2至3個錯誤判斷與決定,而他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吸取教訓並盡量不要重蹈覆徹。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雖然可以理解他的說法,但整體觀影之下還是有一種不適感,那種不適感是他這句話的背後可能是幾萬人的性命或是幾十萬人的性命的殞落。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他在紀錄片的說法是因為他經歷過也明白核戰的威力與可怕,他的信念是他要避免國與國之間有核戰的發生,為此這些或許是必要或無可必免的犧牲。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而在面對越戰的問題上面,可以感覺到這仍然是他不太想面對的問題,他既坦承自己的確有所失誤,但面對採訪者詢問關於越戰的失敗是誰該負的責任,他完全不遲疑地回答,是當時執政的總統,他甚至不避諱地說如果甘迺迪總統沒有被槍殺的話槍殺的話,他會做出不參與越戰的決定,這段讓我的感覺是說他是提供數據資料的人,而最終決策者與他不相干(又是另一個不適點)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或許參與政治與戰爭的人物都需要具備某種信念與自信,這點對我來說還是著迷的(有信念這件事)但同時也令人反思過度的相信或是變成了執念也不是件好事(?)。以及即便是極度理性與以數據為主的人物來計算政治與戰爭,這也未必是件好事,但看看現今的社會,有種這個世界沒有越來越好呢,還被一群狂人把持著,世界終究是要陷入瘋狂的吧的感嘆。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以下節錄一些喜歡的部分: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1.Empathize with your enemy.
 設身處地理解你的敵人。
2.Rationality will not save us.
 理性並不能拯救我們。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3.There's something beyond one's self.
 生命不只關於自己。
4.Maximize efficiency.
 最大化效率。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5.Proportionality should be a guideline in war.
 戰爭中必須遵循比例原則。
6.Get the data.
 掌握數據。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7.Belief and seeing are often both wrong.
 信念與眼見,往往同時是錯的。
8.Be prepared to re-examine your reasoning.
 隨時準備重新檢視自己的推理。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9.In order to do good, you may have to engage in evil.
 為了行善,你可能必須涉入邪惡。
10.Never say never.
 永遠不要說「絕不」。
11.You can’t change human nature.
 你無法改變人性。
本日占卜
1 months ago
但你喜歡的點同時支撐他讓妳覺得不適的點
本日占卜
1 months ago
感覺整體類似奧本海墨的掙扎
巴拉巴拉
1 months ago
我覺得的確某部份有類似於奧本海默,但感覺他們有點不同的是,麥納瑪拉會讓我有種如果再來一次,他可能還是會這樣做,但奧本海默不太讓我有這樣的感受,但也只是我自己的感覺而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