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Xi1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左翼問題在於放縱一些不成熟的行為甚至想要保護不成熟的行為入法律 #言論自由的濫用取消文化 #政確的打擊手段 #反對反歧視法 #社會結構需要維持複雜性才能促進和平 #不應使用法律管制言論造成社會失去大自然的制衡機制
「我們的生活正是由這些每天發生的事情所組成,我們再三耗費在這些事情上的時間也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有些人會以社會腐敗這樣的邏輯,堅決主張所有 個人的問題無論 多麼罕見,都必須透過文化重建來解決, 不管過程將多麼激烈」
「現今的社會面對 愈來愈大的呼聲,要求解構在某種程度上穩定的社會結構,以求容納少數不符合原有類別的人,甚至是基於感知所建立的部分,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latest #9
LinXi1
1 months ago
「在假想的社會暴政中,父母是近代暴政代理人的化身」
「兒童和其他人一樣,不只有善的一面,因此無法不接觸社會就自行發展成完美的個體。即使是 狗,也必須社會化才能被群體接納。兒童比狗複雜多了,這表示兒童如果未加以訓練、管教和 鼓勵,就更可能嚴重誤入歧途。這表示把人類所有的暴力傾向都歸咎於社會結構的病症,不僅是錯 ,實際上甚至足以令人類退步。社會化的重要過程可以防止許多傷害,培養許多良善特質。 必須被塑造、受教導,否則就無法茁壯成長。這個事實明顯反映在行為上:孩子極為渴望得到同儕 大人的注意,這些關注能讓孩子成為有力又社會化的社群參與者,極為必要。」
LinXi1
1 months ago
「兒童若是缺乏深切的關注,受到的傷害相當於或更甚於身心受虐,這種因失職而非犯罪所造成 傷害,影響同樣嚴重且久遠。如果「仁慈」而懈怠的父母無法讓孩子變得機敏、善於觀察、頭腦 ,而是讓孩子處在毫無自覺和未分化』的狀態,孩子就會受到傷害。如果主要照顧者害怕 或混亂,因而不敢糾正、指導孩子,孩子也會受到傷害。我在街上可以認出這樣的小孩, 蒼白、眼神渙散、面無表情,整個人沒有活力又呆滯,看起來既不討喜也不聰明。他們是 的木塊,被困在永久的等待狀態裡」
LinXi1
1 months ago
「這樣的反應雖然殘酷又可怕,卻是一種幾乎人人都經歷過的內在警示信號,指出與社會化程度低的

孩子建立關係會有的相對危險:可能會立即產生不當的依賴(而那 應該是父母親的責任),而且接受 這樣的依賴,就必須付出極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會表達善意的同儕和關心的 大人就更可能轉移注意,去和別 成本較低,而獲得的效益會高很多。」
立即下載
LinXi1
1 months ago
「狩獵採集者雖然擁有群體生活和地方文化,卻比都市化、工業化的居民更加凶殘。現代英國每 年凶殺案的發生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一,美國高出四到五倍,宏都拉斯則高出九十倍,是現代國家中 最高的紀錄。但有證據強烈指出,隨著時間演進,加上社會擴大並且更有組織,人類變得更加和平, 而非更不和平。在一九五○年代,湯瑪士(Elizabeth Marshall Thomas)美化了非洲坤族的布希曼人,稱之 為「無害的人種」,然而,這個種族每年的凶殺率是十萬分之四十,後來在國家治理下才降低三成 以上。這是很有啟發性的實例,說明複雜的社會結構有助於減低而非加劇人類的暴力傾向。
LinXi1
1 months ago
巴西的 雅諾瑪米人(Yanomami)素以暴力聞名,每年的凶殺率是十萬分之三百,但這還不是最高的數字。巴 布亞紐幾內亞的居民每年自相殘殺的比率介於十萬分之一百四十至一千。不過,最高紀錄保持者顯 然是加州的原住民卡托族(Kato),在一八四○年左右,每十萬人就有一千四百五十人遭暴力殺害。」
LinXi1
1 months ago
「假設有一個幼童不停打他母親的臉,他為何會這樣做?這個問題太蠢了,天真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答案很明顯,他要掌控母親,他要知道自己是否能做這種壞事而不被懲罰。畢竟暴力不難理解, 和平才是自然界的奧祕。暴力是內建的,很容易做到。和平才困難,需要學習、諄諄教誨、努力爭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