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萬丈光芒》根本是一封給莫里斯先生的動人情書。不論是在視覺語彙上還是聽覺感官上,都完完全全的令人享受。通片無詞,所帶來的悸動卻仍讓人回味再三。

與音樂會現場比擬,確實在聲響上有一點點的落差。像是打擊樂器有時候太薄,管弦樂團的聲部層次也略微模糊。但這真的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問題,整個觀看過程仍能沉浸在音樂的魔法當中。因為這次的音效團隊已幾乎捕捉到所有足夠的聲響與韻味。像是夏瑪尤彈奏《鏡:悲鳥》的沉寂與音色上的幽邃,加尼耶唱《祈禱》的投注與苦求,都以抓住了那股悸動。其實當開場麥凱萊領著巴黎管弦樂團演奏《鵝媽媽組曲:神仙花園》,那個柔和而多彩的美感,就以讓人沉浸在這音樂的魔力中。
https://images.plurk.com/7mCAWi5SRl6Az6vIne92GO.jpg
而說到視覺敘事,那更再超越音樂的成果達到更令人驚艷的方式。整個主軸,圍繞在拉威爾的一生境遇,然後揀選對應的作品呼應。彷若拉威爾本人的作品一般,有一個模糊的大略敘事,實際上卻是各個精緻的片段所構成。而且如同拉威爾本人管弦魔法師的稱號,導演給予視覺語彙各個都美到無法話收。他們勾勒了無數個演奏者/演唱者以手勢、眼神等等肢體與整個空間交會的畫面。如讓每一個鏡頭,都像是能直接做成最大幅的劇照海報。裡面所運用的光線與構圖,都叫人感受到一股美的悸動。
而且這部片還有不少的巧思,也是讓人無比的驚艷。很難說最愛的是哪個段落,因為這部片將拉威爾的生命、他所譜寫的作品、演奏者的傳達、拍攝時的空間做出了無數完美的結合。就拿《圓舞曲》這個題名貴氣,實則音樂詭譎又帶點瘋的作品來說,呼應的竟是拉威爾的參軍時段。在麥凱萊和巴黎管入魔的演奏之下,竟是將畫面轉為黑白。光線整體偏暗,只有幾盞探照燈游移。視角漂浮、傾斜、旋轉,彷彿隨著圓舞曲的節奏晃悠,卻光是在視覺上都產生一種暈眩的不和諧排斥感。穿插的,竟是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畫面。炮火在鼓聲時發射,列兵在弦樂中衝峰,同時燈光閃爍照耀著麥凱萊此時狂氣的表情,一股強烈的恐慌感油然而生。而在《波麗露》,那真是看過最簡單但有效無比的視覺手法。圓為底,光為引,讓這首本來就像是鬼扯但無比成功的樂曲,進化成了一個視覺上和聆聽上都有趣的不行的體驗。
這樣的視覺觀感與聽覺享受之結合,在整個影片當中還有許多。如果還有機會這部片在電影院上演,請各位別放棄現場的機會。因為在七十分鐘的盛宴之後,我相信也會在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那美到不行的第二樂章當中,同樣尋到一股感動。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