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要不要買活性介面在關東煮辦的
為了aaron和德仔去
看到廣告 決定看看劇情再決定
在看到劇情之前沒有感覺
I'm alive 好可怕喔holy fuck
喔喔喔喔喔媽媽說出來了
是妹妹點題 next to normal
接 dear Evan Hansen 之後
有種百老匯都死哥哥然後讓妹妹來coping的感覺
fuckkkkkkkkked why leaving???????
然後讓爸爸來說 Gabriel 的名字
這個安排滿漂亮的
前提是我知道劇情的話
我現在是有點覺得情緒被打斷了啦
爸爸也往前一點了真棒欸
然後幽靈還是繼續在 這個安排酷喔
不知道欸竟然完全沒辦法related
我這麼容易哭這麼熱愛有些精神病描寫的角色
但是卻完全沒辦法共感
他們的難過
等等 突然看到西區版的
樂隊放的位子也太好看了吧?!!!!
明天再來看一次
剛剛看到的是2010 US TOUR
舞台做了三層看起來是鋼管結構所以畫面很冷
有金屬的樓梯但多數時候樓層和樓層中間的歌詞有重疊卻角色完全沒有互動
非常多藥物名稱和醫療名詞對台灣人不太友善
劇情上又有點想要往解謎的方向走
媽媽這個角色的狀況就已經很混亂了
妹妹和爸爸也有被影響到(哥哥一直都有在背景)所以一直的心情也很糟糕
然後又把哥哥的狀況當成謎題
我看了覺得有點負擔
知道哥哥的死因和名字說真的也沒有爆點
反而因此有點失落
或是他想表達困擾媽媽的是他沒有顧好小孩
困擾爸爸的是失去小孩本人
可能我對家庭劇本身就沒什麼感覺 我知道這是我個人的問題
但剛剛看了一點點西區版
第一首有比較觸動我一點點
有點像lm也是西區製作比百老匯製作還要好感受
今天發現
im alive 這首是給媽媽的
對媽媽來說是一直都覺得這份悲傷一直都活生生的在他生命裡
you don't know 這首是給爸爸的
對爸爸來說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受傷
most people who think they're happy are actually just stupid.
indeed
西區這版
感覺媽媽會瘋成這樣
爸爸不願意承認所以沒有陪伴
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無關的說個,
台灣哪裡可以買的到像是媽媽的大衣/外套啊
主要是袖子要夠寬的
連寬袖子襯衫都好難找
一般的襯衫都看起來超像房仲
我覺得我進不了n2n世界的原因是
gabe的角色定位讓我太茫然了,像是我上面說的解謎感反而破壞體驗,但是在已知劇情設定之後觀看,反而又覺得那「Gabe到底是什麼」
我之前看過jack說他是用「死亡」來詮釋
但那些感覺是Gabe本人的「不要忘記我啦🥺」的時刻就變的怪怪的
要說是爸媽的幻覺那最後面Nat突然感覺有什麼東西擦過她離開家,又是怎麼回事?
要說是「gabe死亡導致這個家籠罩著的陰霾,一個未解的謎團」那真的又為什麼需要瘋狂take狗狗眼好像他也很難過
t人進不了這麼f的世界我很抱歉
這兩天看了兩版 Aaron Tveit 的 Gabe
在 I'm the one 剛出來的前兩句
Gabe 比較像是在和 Dan 說話
直到後來開始吵架才把視線轉到 Di 身上
而且剛剛發現 Aaron 的 who 也會拆成 HE-HO
我怎麼又喜歡這樣發音的人啊🫴
I'm alive 的 Gabe 向下對 Diana 伸手這橋段好早就好了喔
是說
如果說 Gabe 是 Diana 想像出來的
我可以假設 Gabe 一部分是 Diana 的理想型嗎
我喜歡 Aaron 會明明動作都很大但會負責把道具擺好
也喜歡 Jack 會有很多小動作小表情
沒想到過了一天我還是很在意 Gabe 的 New Balance
20 年前的 nb 明明就超便宜特價隨便撿
現在的 nb 好貴喔 (老人臭
這部倒是沒有給我什麼解謎感耶,可能我自己一開始解讀音樂劇中的 Gabe 就是家庭成員精神狀態 / 創傷的具象化,而不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角色(類似 DEH 裡的 Connor 是投射而不是幽靈)
比起說他(作為個人)不想被忘記,更多是 Diana 沒有辦法 / 不忍忘記他、被愧疚和創傷困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精神病治療也沒有辦法解決這點,所以 Gabe 才會一直陰魂不散
Dan 的狀況不太一樣,Diana 是陷在悲傷裡走不出來,Dan 是根本還在否認階段;How could I ever forget 裡 Diana 回憶喪子之痛,但 Dan 唱的是他在那天失去妻子,他從來沒有面對喪子的創傷
最後讓 Dan 說出 Gabriel 的名字代表他第一次正視自己的創傷,以及這份悲傷並不是只因為 Diana 才存在
另外我感覺 Gabe 確實承載很多 Diana 的理想投射,但不一定(或至少不完全)是浪漫意義上的。I miss the mountain 裡提到她是學生時代意外懷孕才結婚,所以我私心會覺得 Gabe 身上也承載著 Diana 對於另一個自己(沒有奉子成婚、從此成為家庭主婦的版本)的期待,所以她想像的 Gabe 才會那麼完美、充滿魅力,那是她為了他放棄的未來
然而 Gabe 一歲多就夭折了。
Natalie 倒是真的很可能滿足這種期待,但這時候的 Diana 已經沒有能力去全心重視她、愛她了
很喜歡的一個解讀概括是 Diana 忘記 Gabe 已經離去,Dan 則努力忘記他曾經存在
首先是角色資訊揭露的時機。
相對於 DEH 中我們很早就知道康納死了,並且在 Sincerely, Me 中我們可以透過康納這個角色完全由 Jared 和 Evan 「操控」來知道這個角色是他人所投射。甚至我們可以分的清楚 Jared 想要暗示戀愛傾向,Evan 則只想要表達友好關係。
但是 Gabe?從 Di 拿出蛋糕並由 Nat 告訴我們哥哥是幻影之後我們要一直等到快結尾才等到 Di 說出死因以及 Dan 說出名字。
我的問題會是,名字和死因有必要放到最後才說嗎?要表示 Di 的放下和 Dan 正視自己的創傷,只有這個手段嗎?
基本上在這齣劇裡面 Gabe 是「無名無姓」「無理由」的出現在舞台上,幾乎直到最後才知道這個角色在台上的理由。
這導致了我的下個問題。
再來是角色詮釋。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只知道有一個角色叫 Gabe,我不知道劇情也不知道會有多少角色出現。
在觀賞過程對我來說 Gabe 曾經有機會是
a. 媽媽腦中的東西(情緒/疾病 etc.)
b. 爸爸腦中的東西
c. 妹妹看著媽媽的狀態所想像出來的東西
d. 死神(靈異)
e. 死亡本身對生者的誘惑
f. Gabe 本人的幽靈(靈異)
g. 只會被提到的名字但不會出場的某個人
h. 某種集體創傷 而直到 Gabe 的名字出來之後,我才終於能確定,選項可以縮限到 a, b, c, h 的疊加狀態。至於就如同你上面已經有提過的解讀,我是完全同意的。 也謝謝你把那些我不太知道怎麼表達的細節補上!
不過在我多刷幾次的過程中,即使我已經有 「Gabe 是精神疾病的化身」這個認知,我也還是覺得細節上很模糊。
有可能是我自己沒有辦法接到足夠的提示,我在「Gabe 現在是誰的精神問題」這件事情上相當費力。我後來自己的解讀是演員的眼睛在誰身上,那就是誰的精神狀態的具象化。
即使眼神變化非常快速,觀賞的時候有點負擔,但這個方法至少在 Aaron 的 Gabe 詮釋上大部分適用。
而仍然有時候,卻表演又像是有其他解釋方法。比如這支影片:
https://youtu.be/...開始的 you don't give a damn,
已經排除 Gabe 被父親無視的憎恨的可能性之後,
這段感覺同時可以是 Dan 對自己的愧疚,
但又同時是 Di 對 Dan 無視(Di 或 Dan的)悲痛的控訴。
我說的「角色定位」具體來說是想說這個。
我上面寫的西區版的片段我也已經忘記實際上的細節了,但我想說我對 Gabe的角色定位的疑問(可能真的只是我自己的問題)大概和 Aaron 的版本不會差太多。
我自己是覺得死因和名字對 Gabe 這個角色都不重要,「近二十年前就死去的長子形象」這個定位就足夠了;他的死因也沒有戲劇性,只是一個偶然的悲劇,提早揭露也不會有什麼意義。
這個角色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本質的,而是視當下和他互動的人表現出不同的意義和面貌;他的存在是一種戲劇手法,沒有這個演員詮釋的角色的話故事一樣成立,但這種寫法確實將很多角色的內心衝突具象化了。
Connor 的一部分悲劇來自於他是一個有性格、有過去的人,但我們看到的他全部都是旁人代言 / 改寫的版本,沒有人知道在乎他自殺的真正理由,他連在編劇的意義上都是個工具人。相較之下,真正的 Gabe 死時只是一個一歲上下的嬰兒,舞台上的 Gabe 作為他人幻想 / 投射形象的綜合體是我可以接受的。
反過來說,就算他完全沒有名字又如何?他畢竟是一個父母都不敢真正觸碰的回憶,他的死是他們家世代創傷最初的一刀。(Natalie 的感情線整個很危,fucked up is perfect 在現實中算不上一個答案)
我認為劇中處理對夫妻各自的角色旅程是很有意義的收尾,因為 Diana 一直在遺忘與哀悼之間拉扯,讓她用理性的態度(病因)向女兒解釋喪子的事明示了這個角色的成長,也與她之前回憶的創傷重現 / 感性取向做出區隔,觀眾可以很明確看見這個角色的前進。
Dan 的部分則讓我想到有些文明中會避免幫一定年紀以下的孩子取名,以避免孩子夭折帶來的感情痛苦,這背後的邏輯近於不將未命名的孩子視為人 / 族群成員;由 Dan 來說出 Gabe 的名字代表他真正「承認」這個孩子曾經存在,而這對 Diana 而言是不必要的。
台詞多重意義的部分我倒不會覺得干擾,應該說我很喜歡 NtN 的一點就是這部如何設計台詞的多重意義──以你貼的 I am the one 那首來說,我會這樣解讀 Gabe 的台詞:
作為 Diana 的心魔,Gabe 像個嬰孩一樣要求她投注全部注意力,也反映她自己深陷悲傷、不被外界理解的怨懟;只有她的幻覺傾聽她,陪伴她,從不會離開她,疾病帶給她安慰。
對於 Dan,那些歌詞則更接近超我 / 上帝視角的叩問 -> Dan 和 Gabe 的台詞也是彼此問答,儘管 Dan 不願傾聽。
Tell me what to do, tell me who to be
So I can see what you see
Look at me. Look at me and you'll see.
那個橋段可以是 Diana 在現實(丈夫)與幻覺(兒子)之間搖擺,可以是 Dan 隱而不宣的罪疚感以 Gabe 的形象顯現、控訴,可以是編劇透過 Gabe 回答他該如何面對 Diana 與自己的創傷;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
對我來說這些意義並不衝突,台詞與潛台詞的矛盾正好是張力的來源,畢竟,這就是一個角色都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什麼,在創傷、情緒、家庭與個人間拉扯沉淪的故事。
最後,我不覺得這些疑問是你的問題,畢竟劇場的特性就是如此,每一次製作、甚至每一次演出的詮釋都可能完全不同。你對角色、演員的詮釋觀察也都很細膩,這點是我先前沒有做到的。
我已經買好十二月台版的票了,到時候也會多注意演員間的互動,很高興有看到這噗,你確實點出很多我之前沒特別注意的表現

感覺光是看了這噗就會讓我的觀劇體驗 +50%,能有人聊聊這些我很高興
dreamofeternalsorrow:
思考了很久發現我的這些想法不太有脈絡,好像有回應到你的想法但又不太準確?所以只稍微整理一下我的想法:
我不太認同名字在現在這個文本結構中不重要,因為 Diana 在 why stay 中就有問 what's his name。如果不在最後給名字,那是埋了伏筆卻不回收,或是在精神疾病的脈絡中是揭了瘡疤卻沒有縫合(不是治癒btw),對角色和觀眾都是一種傷害。
並且當我們先抽掉揭曉名字和死因這兩段戲,
當然臺上那個一直沒有名字戲份又很重的角色會變成 創傷本身。
但是「創傷」和「死去的兒子」相比,還是後者的角色連結度高一些。
我想你說得有道理,也許歌詞就是故意要保持這個多重意涵。但是,這個多重就是讓我沒有那麼喜歡這齣劇的理由。也是我其中一個後來沒有買票的理由。
甚至我有懷疑這份多重意涵和帶給我的未知和不安正是這份作品想要帶給觀眾的,讓所以人一起體會Diana 的煎熬。
而劇本可能覺得在最後才「揭曉」可以帶給觀眾一點釋懷。
用名字和死因來揭曉真正造成創傷的原因這個手法,我超級甚至覺得有點淺白,但是我會同樣在龐大壓力的精神疾病的描述旁邊,這個直接反而是必要的。
我也有想像了一下,在不要大改動的前提下,我會怎麼調整:
我覺得應該可以在 its gonna be good (專輯中第7首) 那邊就把 gabe的名字說出來;
在 make up your mind (專輯中第13首) 可以帶出死因。
這樣可以在前期就把劇情處理完,之後就可以讓觀眾注意力專注在創傷對活人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修補。讓 Gabe 這個角色可以在獲得名字的當下,反而真正的不需要名字,可以變成純粹的「創傷」本身。
不過我就想想而已啦。
我認為在這個結局中用 (there will be) light 在暗示 Nat 應該會沒問題的,不然這首歌就變的很諷刺。
畢竟劇中多少有點提到,不正常是被定義出來的。我想她會從原生家庭學到什麼,然後更能照顧自己吧。
不過, Henry 也有一個 “I can fix her” 的味道,替這部劇的角色思考未來的事的話,照 Di 說 Nat 很像她,那就難保 Henry 又怎麼不能是下一個 Dan?
就是繼續思考這件事真的就會讓 light 這首歌的存在變的超尷尬的
最後是我覺得 Connor 對 DEH 才是真正的工具,我們不需要他的背景,他是死人被代言的代表。我們不會需要知道是甚麼導致他決定自殺,我覺得整齣劇真正只和 Evan Hansen 有關,我們只是需要一個藉口讓 Evan 進入 Murphy 家而已。
Murphy 一家的形象在我記憶裡都有點單薄,整部劇除了 Evan 之外,我最記得的只有媽媽在 So big, so small 談大卡車那段
雖然我不會去,我的錢被其他東西搶走嘞。但是我會期待你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