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每日一文 → 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講的是均等、公平的原則,可以幫助團體化解利益衝突,讓大家有福同享。為什麼一般人無法利益均分呢?首先就要釐清一般人對「平等」的錯誤觀念。(摘自08-13 《工作好修行》→第四篇 團隊的合作法門→利和同均)原噗~禪 心 [ctang]:-)
latest #9
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續上~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工作好修行》→第四篇 團隊的合作法門→利和同均)~ 利益的平等不能夠一刀砍平,變成齊頭式的均等。在民主社會裡,每個人所得到的教育訓練機會是均等的,只要憑著個人的能力、智商,就能夠進入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擁有較好的生活環境品質。:-)
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續上~ 有時明明兩人的IQ差距不大,可是其中一人就是福報不夠,或是不善與人相處,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發展的結果當然就會不平等。因此,機會和基礎是平等的,但是發展卻不能平等;人格是平等的,但是人的地位也沒有辦法平等,這是因為各有各的能力、因緣、福報與智慧,不同的因素會形成種種差別。:-)
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續上~ 釋迦牟尼佛有個比喻:下雨時是普遍、均等地落在地面,可是地面上的草木所受到的滋養程度,卻不一樣,例如小草就沒有辦法接受太多的雨量,但是大樹靠葉子就已經可以接收很多雨水,更何況是埋在土裡的樹根呢?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責怪老天爺不公平,埋怨它給大樹的雨量多,給小草的雨量少。:-)
立即下載
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續上~ 大自然是完全平等的,只因為地球上的植物各有各的不同需求,對雨水的容納量大小有異,所接受到的雨量也就不同。同樣的道理,就人來說,基本上利益是普遍均等的,但是隨著個人器量大小不同,接受的程度也就有多與少的差異。:-)
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續上~ 例如,有的人用腳踏車當作交通工具就足夠了;有的人則覺得騎腳踏車太慢了,必須以汽車代步;有的人不只要用汽車代步,而且還必須是名車,否則會覺得無法與他的身分地位相配合。這種情形,你能說是不平等、利益不均嗎?這不是享受的問題,而是你有多少能力,就能夠運用多大的環境和能源,基本上這還是均等的。:-)
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續上~ 所以,在工作場所中,公司長官也許看得很清楚,某人的能力比較強,應該加薪;某人很認真,表現得很好,所以這次應該讓他升級。可是同事之間卻不這麼認為:「為什麼他加了薪,我卻沒有?太不公平了!」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利和同均,利益衝突就因此產生了。這是因為彼此立場不同的關係,...:-)
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續上~ ...如果能綜合三方面加以考慮:先為長官、為被加薪的人設想,再為自己著想,就會比較客觀一點。然而也有可能陞官的同事是因為很會逢迎、很會做表面功夫,而如此的陞官,還值得羨慕嗎?正直的人是不會羨慕這種人的。如果真的遇到喜歡聽人奉承阿諛,愛用小人而不用君子的長官,你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不就是換個長官,...:-)
ctan 喜歡
1 months ago
續上~ ...要不就得認命,這是自己的福氣不夠,雖然樣樣都行,但是時運不濟,所以只好認命。所謂認命就是消極宿命嗎?不然,只要有機會轉換工作,還是可以及時把握,換個環境重新出發,另創人生新局面。心得:軸心(淨敬應)如實,業果不妄,走過留痕,慣久成習,內外時空,當下俱足,念-今心,當下心,心不同,慧不同,鍛練心,簡、淨、輕、明,含微、攝廣,慧生活;戒定依持,不妄如實,慚懺常省,步步踏實,感恩惜福,護念觀照,心慧慎行,善己利眾。:-)
Pei Shi
1 months ago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