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後續的部分其實應該以探討病例本身為主,畢竟本質上是同居,總會有一些需要磨合的部分,但在其中一方無法感知到另一方的時候,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完成相處中最重要的溝通這一環節呢
設定上是只要被狂兒的腦子判定是聰實(愛人)的部件就會被剔除,人類的視覺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完視覺暫留的空白,但如果聰實一直動來動去,腦子捕捉的速度跟不上應該會鬧不少笑話,比方說聰實裂開了之類(在狂兒眼裡的字面意義)
先假設真的有這樣的基因疾病,病人談戀愛的時候會因為各種激素作用於是讓大腦過載,因此腦部為了緩解壓力會自動過濾掉關於愛人的所有資訊,包含但不僅限於視聽觸味嗅,但愛人造成的物理狀態(比方說推了患者一把,患者不會感覺到被觸碰,但是推一把的這個物理現象的力仍然會使人受力摔倒) 依照現有科技情況判斷,還會有什麼其他可能的病理狀態
選擇性失認(lover-specific agnosia)
類似臉盲/聲盲的極端變體:看到對方五官,但大腦不「綁定為某人」。
檢查梗:看合照時所有人都能點名,唯獨愛人像被馬賽克;聽語音辨不出愛人的聲線(但能辨其他人)
化學感拒識(pheromone/體味選擇性失認)
與MHC/嗅球處理鏈路類比:聞得到氣味,但與「此人」的連結被切斷。
檢查梗:嗅覺測試正常;唯有愛人的T恤 vs 陌生人T恤→報告皆為「無特殊」。
注意力盲點(attentional blink /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視野中出現愛人時,注意網絡(頂葉-額葉)自動抑制→短暫「看不見」。
檢查梗:快速連續視覺呈現(RSVP)任務中,只要第二刺激是愛人臉,正確率暴跌。
身體觸覺歸因障礙(somatosensory misattribution)
「受力存在但主觀無感」可以更精準:有觸覺,但無法歸因是『他/她碰的』。
檢查梗:蒙眼觸碰辨識任務—被愛人碰 vs 機械觸動,主觀報告皆「機械」。
聽覺語意去標籤(phonagnosia/語音去人稱化)
能聽懂字詞內容(語言皮層OK),但無法把聲音標記為「他」(聲紋情感加工失聯)。
檢查梗:語音辨識測試中,對愛人聲音的正答率近乎機率值。
關聯記憶阻斷(hippocampal binding failure)
與愛人有關的資訊進不去「情境綁定」,形成零散片段。
檢查梗:回想今天誰一起吃飯→能述說菜色、座位、噪音,卻「說不出對方是誰」。
夢境補償/清醒夢侵入(REM-intrusion)
清醒時失聯,睡眠中(特別REM)反而過度再現愛人→日間出現短暫幻視/幻聽。
劇情梗:夜間夢裡能清楚擁抱、對話;白天短暫「看見」他站在走廊(MMN/α節律改變)。
代碼切換困難(predictive coding 失衡)
大腦「預測誤差」被激素風暴長期拉滿→與愛人相關的新訊息直接被視為雜訊捨棄。
檢查梗:不管愛人換髮型、衣著、香水—在患者腦中皆「無新意」。
選擇性語意遮蔽(semantic gating)
看到「岡」「聰」「實」三字各自可讀,合在一起就像看陌生詞。
檢查梗:詞彙判斷任務中,「愛人的名/稱謂/暱稱」反應時顯著變慢且錯誤。
戀人專屬的卡普格拉斯變體(Capgras-like)
知道對方外形一致,但感受系統不在線→「像被掉包」。
劇情張力:理智喊著「我知道是你」,身體卻完全沒有那種是你時的悸動。
依附系統過度補償(oxytocin/vasopressin 反直覺效應)
催產素升高理應增親密,但在此症裡轉而強化「防衛性忽視」以避免情緒過載。
檢查梗:鼻噴催產素後,對愛人的注視時長更短、心率變異度下降。
時間知覺扭曲(insula/小腦路徑)
與愛人同處時主觀時間變慢(煎熬)或跳針(斷片)。
劇情梗:同居夜晚「一下就到天亮」或「五分鐘像一小時」。
情境性體位性心搏過速(POTS-like)
只在愛人出現時出現頭暈、心悸、出汗(杏仁核-下視丘軸被觸發)。
檢查梗:心率/皮電在愛人入室瞬間尖峰,但主觀報告「我什麼也沒感覺到他」。
動作模組失配(mirror system mismatch)
與愛人互動時,模仿/協調動作下降(鏡像神經元網絡抑制)。
劇情梗:一起做菜時總是「對不上拍」,但和別人合作卻順得離譜。
條件化線索觸發
不是「對人」本身,而是對所有與他相關的條件刺激(聲鈴、鑰匙聲、特定開門節奏)也會被過濾。
檢查梗:把鑰匙聲換掉、鈴聲改掉,患者反而較能「看見/聽見」他。
負荷閾值現象(dose-response)
距離、接觸時間、情緒濃度達某閾值才全面過濾;低負荷下可斷斷續續感知。
劇情梗:「隔一道門講話」能聽到;打開門面對面就聽不到了。
狀態依賴性可見(state-dependent)
在疲憊/酒精/發燒/運動後交感—副交感轉換時,短暫恢復感知。
劇情梗:半夢半醒時,他反而能清楚聽見愛人說「我在」。
……這個寫下來好像會變成病歷表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