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點轉運站~想擺脫家人控制,如何跟家人溝通?|【一天聽一點#1617】1. 理解不等於認同,也不等於就要去幫對方做些什麼
2. 「控制」的背後,往往都有「害怕」

*如何克服控制背後的恐懼?
1. 面對真實+時間
>你無法阻止自己有狀況,但你可以不斷「回到真實」(回到現在)
2. 溫和且堅定地「跳針」
>不要企圖「簡單解決」對方,因為這也是控制,而控制只會引發更多控制(恐懼只會引發更多恐懼)

※指涉別人並非表達自己,因此要避免回應「你這樣說不對」等控制性語言。
※如果真的在對話中快要暴走,可以選擇先離開現場(如:去上廁所),對方的模式就會被打斷。
latest #16
計畫趕不上變化,那幹嘛還計畫?「J人」、「P人」大對決!|【幸福翹翹板#43】基底為P的人(舉手
但我合作跟工作方面遇到很P的人也會不爽(然後就直接放手蛋雕🫳
立即下載
啟點轉運站~你的生活受委屈,可以怎麼面對?|【一天聽一點#1581】*「受害者情結」常見特徵:
1. 滿滿的情緒感受,少少的具體事件
2. 讓旁人「只能同情」,再從無力到逃避或憤怒
>想要被支持、被幫忙,卻沒有說出希望怎麼被支持、希望怎麼被幫忙,產生「把難受丟給對方處理」的狀態
>沒有人有義務知道你發生什麼事,也只能依你告訴對方的線索給予幫助

*面對「受害者情結」的人的視角
1. 只會暫時同情受害者,但不會一直站在受害者身旁,因為無論怎麼做,都對他無能為力,於是一直接收對方的負能量
2. 給予想法或意見時,對方有很多「可是」、「但是」等連接詞,甚至直接爆炸,像是宣判你不懂對方,讓你感覺被指控、無力、生氣
*有受害者情結,因為當受害者有好處

1. 強勢的受害者
>不為自己的情況命題
>習慣「負表述」、無所作為,等於在等別人幫你命題、解決問題

2. 一直在受害者的位置,有什麼好處?
>可以合理責怪別人,而不用為自己負責

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如果一個地方讓你覺得委屈,你可以走,不要待在那裡哭;如果你只是待在那裡委屈,不溝通、不改變,就是給別人一種很扭曲的指責。因為,人只有被自己困住。沒有人真能勉強你什麼。」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所以當我聽到轉述我被指為受害者情結,我除了傻眼還覺得好笑專業術語被濫用🤭
嘛,每個人都一定會有客觀與主觀受害的時刻,但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長期陷入這個情況跟心態認知啊
朋友跟你想的不一樣,怎麼跟他說?|【一天聽一點#1583】*讓關係變得辛苦的說法
1. 邪惡假設對方
>當對方的行為跟自己期待的不一樣,就認為對方是故意的、帶有惡意的
2. 加速疏遠對方
>當對方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選擇不說出口、憋在心裡,跟自己說:「我跟他不適合、我跟他頻率不對。」
3. 要求對方配合
>想要繼續維持關係,卻對對方使用「要求」的句型,如:「你應該怎麼做」、「你為什不這麼做」
*2個溫柔的說法,讓關係更有安全感
1. 用「我比較習慣……」做為開頭
>用溫柔、不控制的方式,讓對方知道你的行為習慣,同時瞭解多給你一點時間,對他會有什麼好處,提升彼此的信任感、更認識對方
2. 「如果你願意如何,我會很開心」
>除了表達了自己的期待,也充分尊重對方的自主權
>背後的潛台詞:你有權利選擇不這麼做,但如果你願意為了我這樣做,我會很開心

*「心口不一」的說話習慣,長期下來會破壞關係的安全感,將對方越推越遠
你活在現代,怎麼思考跟AI的關係?|第2季|【心理躲貓貓#21】真的把AI當另一半的人,我是真的覺得蠻可悲的(非嘲諷),這背後的成因也是很多東西交織在一起才會這樣⋯⋯
另外只想接收跟被滿足,我是會覺得這是把對方物化當工具,我個人是很反感的,當我發現自己是更深層這樣被對待,我絕對謝謝不再聯絡蛋雕對方👍
感謝這個硬碰硬狀況減少的世界
lordCJ: 因為還有一群願意繼續努力不放棄的溫柔之人將溫柔的方法擴散出去
愛情最溫柔的勇氣,是學會在脆弱中誠實?為何親密關係出現「憂鬱依附」?|【愛情診聊室#22】這集有提到一些AI心理陪伴的優劣,雖然沒印象我自己在噗裡有沒有講過但還是筆記一下

*AI有幫助的部分
1. 釐清觀念:在需要查證事實或整理資訊時,AI 能快速提供參考資料。
2. 同理感受:當你需要有人傾聽或情緒出口時,AI 可以提供基礎的同理,以及簡單的危機處理建議。
3. 溝通參考:當不知如何跟伴侶溝通時,AI 可以陪你討論,引導你想出解決方法。
4. 提供靈感: AI 可以協助尋找各種可能性,像是一位隨時可以商量的朋友。
*AI有限制的部分
1. 無法訓練情緒耐受與調節力:在真實對話中,會受到對方表情、語氣的影響,所以即使與 AI 沙盤推演過,實際溝通時依然會有出入。AI 也無法及時在溝通的當下,陪伴使用者發展出調節與耐受情緒的能力。
2. 較難指出盲點: AI 善於同理,往往較少直接挑戰使用者沒想過的,甚至可能是會威脅到自尊的部分。畢竟AI不是依循某種治療架構,提供使用者新的看法,藉此鬆動卡住的信念。
3. 看不見伴侶互動模式:AI 多半會站在使用者的立場看對方,無法同時看見雙方的互動並給予建議,所以會有所偏見。
*什麼是共依附?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需求?
>共依附是指雙方的連結,建立於許多情感的需求與回應上,關係密切到有些地方界限不明
例:因對方憂鬱而感到自己也憂鬱了起來。

>練習把需求變明確,脫離共依附助狀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