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For the want of a nail the shoe was lost,
For the want of a shoe the horse was lost,
For the want of a horse the rider was lost,
For the want of a rider the battle was lost,
For the want of a battle the kingdom was lost,
And all for the want of a horseshoe-nail.”
― Benjamin Franklin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以下時間線與政權多為架空胡謅,僅有部分與現實世界相似之處,其餘皆為虛構,不喜者勿入。如若走心欲追溯責任,請理解,歷史並不會為一碗湯做出任何辯護。
⸻
1939/8/22
事情是這樣的,伊凡剛剛得知自己被升任為湯品站台的主廚,他心喜過望,那一日回去後便喜不自勝地開了伏特加大肆慶祝。就在此時,他的妻子也告訴了他一樁喜事——她已有孕。
然而,喜劇的根本便是悲劇,而悲劇往往亦藏著喜劇的影子。
那日深夜,因妻子身懷六甲無法與他共飲,伊凡索性自己多喝了三瓶伏特加。最終,他在清晨時分醉倒昏睡,隨之而來的是悔恨與嚴重的宿醉——但那卻是後話了。
⸻
⸻
1939/8/23 7:00 a.m.
謝爾蓋感到無比焦慮。湯品站台的廚師們一個接一個被調去肉品站,而老主廚則早在三個月前便因痛風去世。如今,新上任的主廚伊凡一早也不知去向。
當謝爾蓋提出質疑時,總管事只是平淡地盯著自己的指尖,語氣冷漠說道
「恭喜您,彼得羅夫先生,您現在是湯品區的主廚了。」
話音剛落,謝爾蓋甚至來不及提醒總管事,彼得羅夫早在三個月前亡故,便轉身離去。
謝爾蓋甚至不知道今天該準備什麼湯品。按照慣例,應該是羅宋湯——昨日便是伊凡這位短暫的湯品主廚負責備料。當他打開備料儲物區時,發現所有羅宋湯的食材均已備妥,唯獨番茄被錯拿成了紅椒切塊。正當他一籌莫展之際,謝爾蓋忽然轉念一想
這些配料或許能用來製作古拉什湯,正好是他那位德裔祖母的拿手菜。
他依祖母的記憶操作:用澄清奶油混合牛油將洋蔥丁炒至金黃、化為泥般綿軟之際,離火後加入紅椒粉、乾辣椒與少許牛高湯增香;再將牛腱心放入,使其吸附香氣,隨後依序加入香料與蔬菜,慢慢燉煮兩個時辰。祖母的秘密配方,則是最後加上一點果醋與葡萄酒。
古拉什湯的秘訣便在於時間——要讓其燉煮完成後冷卻,再次加熱,待其收汁,方能將美味發揮至極致。
就這樣,謝爾蓋在忐忑中完成了試湯。
⸻
⸻
1939/8/23 10:00 a.m.
當謝爾蓋再次揭開鍋蓋時,辣紅椒牛肉湯的香氣氤氳四散。他舀起一匙淺嚐,心中大為滿意,又將蓋子闔上,靜候它完全冷卻後再次加熱,好讓湯的效益發揮至最大化。
主廚看著湯品時似有一瞬的質疑,但嚐過一口,沒有多說什麼便走了,謝爾蓋鬆了一口氣,趕緊去幫忙其他料理站台。
無論是謝爾蓋,還是事件的當事者與後世的歷史學者,都未曾預料,這鍋誤打誤撞的古拉什湯,將帶來什麼改變。
⸻
⸻
1939/8/23 7:00 p.m.
此時古拉什湯已準備好盛盤,從滿是煙火氣、聲音此起彼落卻仍帶著秩序的中央廚房出發。在侍者的催促下,每一勺湯被小心舀入雕花的銀製湯盅。頭戴紅色高帽的送餐員駕輕就熟地推著餐車,離開廚房,駛入石砌而略顯顛簸的地下長廊,擠進那木製、吱嘎作響的升降梯。
升降梯外,仿若天上人間。克里姆林宮大廳以厚重的白色花崗岩鋪就地面,其間點綴著細碎斑斕的石紋,經年累月依舊被打磨得光亮如鏡;牆壁上嵌有大片深綠的孔雀石,在燈火下閃爍著冷冽的光澤,宛如凝固的波濤。
而在這繁華莊嚴的宮殿中,一輛送餐車卻顯得如此突兀,宛若將要登上世界舞台、一鳴驚人的年輕演員——卻註定曇花一現。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與廚房火爐冉冉升起的熱浪不同,宴會廳內的氣氛早已僵持在冰點。
雖同在克里姆林宮,但史達林本人並未親自參與會議流程,而是由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這位鐵面冷血的外長主持。此種安排,多少讓遠從柏林舟車勞頓而來的納粹外交官們感到不滿。
代希特勒而來的是他的心腹——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隨行的還有兩名外交官與一名翻譯。里賓特洛甫外表溫文爾雅,骨子裡卻深植納粹那套金髮藍眼為優越基因的狂妄。他自踏入大廳起,便以傲慢的目光鄙視莫洛托夫——那雙深色眼睛與髮色在他眼裡永遠屬於殘黨。
而莫洛托夫的神情,與他的脊椎與坐骨一般硬朗。他數十小時未曾離開座椅一步因此被稱作石頭屁股,此時的他嘴角始終緊繃,面容肅穆。心底卻早已篤定:蘇聯與納粹遲早一戰。他最擅長的,便是在冗長的洽談中,推敲出敵方的底線與圖謀。
畫滿標記的地圖被擱置於圓桌上,在落針可聞的死寂中,談判陷入泥淖。就在此時,沈重的木門被緩緩推開,侍者端著盛在銀製湯盅的古拉什湯與新鮮烘烤的黑麥麵包入內。
里賓特洛甫想著應該又是羅宋湯,本欲依禮節輕抿幾口,未料濃厚的牛骨香氣伴隨著刺鼻的紅椒與水果的清甜,瞬間瀰漫在死氣沉沉的會議室中。
「……古拉什。」里賓特洛甫低聲思索,用銀勺盛起一塊軟爛的牛肉與馬鈴薯入口。這些味道並非寒冷北國所能孕育,而是從布達佩斯一路馳騁至他故鄉的氣息。熱氣裹挾著莫洛托夫的眼鏡,使人看不清他的神色,但想必依舊肅然。他默不作聲地喝著湯。
在這短暫的安靜裡,一名蘇聯幕僚趁機提議:
「這片在波蘭東部與白俄羅斯之間的天然屏障,若歸於任何一方,必將長亂。不如讓它成為一個中立的屏障國。」
里賓特洛甫放下銀匙,目光仍停留在那碗湯裡。紅椒油脂於湯面上載浮載沉,於銀勺和碗壁間漂泊不定。
數秒後,他緩緩點頭。
此行的目的,除了名義上的十年互不侵犯條約,還有暗地裡的協商——瓜分波蘭與東歐諸國。柯爾維利雅,這地處邊陲的多山小國,便由此而生。史稱里賓特洛甫條約。
所以這一切缺一不可:若沒有伊凡的貪杯,若沒有備料的疏失,若謝爾蓋未曾見過他的祖母,若那碗古拉什湯未曾經過冷卻的沉澱——天時、地利、人和,缺一皆不可。
然而說到底,究竟是否真因為那碗湯,實則無足輕重,甚至無人知曉。
【檔案備註】同年年底華沙淪陷,波蘭領土被德蘇瓜分,關於柯爾維利雅的誕生,史料上無法確切證實簽署里賓特洛甫條約簽署時是否真有古拉什湯的記錄。
⸻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1942/10/9
柯爾維利雅於今日被宣告成立,作為德蘇勢力間的中立緩衝國。國土與波蘭、白俄羅斯接壤,多為高山與丘陵,面積約 45,000 平方公里,人口約 120 萬。
民族組成多元,包括斯拉夫裔、羅姆人、馬扎爾人、東正教社群與少數猶太裔。由於長期受不同政權扶植與統治,語言生態呈現多語並存而無實際母語的局面。默認語系為俄語,但居民日常交流所使用的,則是一套以俄語文法為骨幹,夾雜波蘭語、匈牙利語與德語詞彙的混合方言,此方言未獲官方承認,教育體制與公開場合均以俄語為準。
柯爾維利雅逐漸演變為德蘇雙方軍備、食糧補給、情報網與戰俘轉運的節點。多民族雖共處一地,因歷史猜忌與宗教差異而摩擦不斷;然在物資匱乏、黑市交易與政治角力的拉扯中,形成了一種近似於恐怖平衡的名義和平。
⸻
⸻
1941/6/22
秉持為雅利安人爭取生存所需的土地與糧食的理念,希特勒於此日發動巴巴羅薩行動,企圖侵佔蘇聯西部廣袤的領土。雖最終在莫斯科戰役中被蘇聯成功阻擊,但德軍仍於同年控制了柯爾維利雅。
柯爾維利雅成為納粹政權情報網的一環,並被改造為戰爭補給區。在邊境重鎮米爾戈勒(Milgorad),字面意為和平之城,德軍於此地設立了大規模戰俘集中營。
⸻
⸻
1945/4/16
蘇聯紅軍從東南方對柏林發起包夾,柏林淪陷,德軍於隔日凌晨撤離柯爾維利雅,將糧倉及鐵路等基礎建設悉數焚毀。
同月30日希特勒自殺。
⸻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1945/5/8
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米爾戈勒戰俘集中營的資料由蘇聯紅軍接管,但僅有少部分被公開,作為納粹罪行的證據之一。然而,由於資訊斷裂與檔案不完整,柯爾維利雅在同年十月的國際戰犯法庭,史稱紐倫堡大審判中,其地位與責任幾近被淡化至幾乎未被提及。
與此同時黑市走私猖獗(情報、軍火、藥品、器官、人口販賣)由柯爾維利雅為中心向歐亞大陸擴散,人稱地下鐵路。
【檔案備註】時至今日,米爾戈勒戰俘集中營的完整檔案仍未完整公開。官方說法為納粹政權於撤退時大規模焚毀資料,導致死亡人數無法統計;但亦有傳言指出,未公開的資料至今仍被小心封存,並持續作為政治或情報資源加以利用。
⸻
⸻
1946
二戰行將落幕之際,歐洲被劃分為兩大勢力範圍——東方,由蘇聯主導;西方,由美國領銜。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富爾頓演講時提出鐵幕一詞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一道鐵幕已貫穿整個大陸。」這句話成為了吹響歐洲新型態戰爭的號角。而這道鐵幕,將為世界蓋上半世紀的陰霾——冷戰由此開啟。
柯爾維利雅雖名義上維持獨立,實則淪為蘇聯嚴密管控下的眾多衛星國之一。
⸻
⸻
1950
蘇聯於前年試爆首顆原子彈,加之韓戰爆發,東西兩大陣營迅速陷入軍備角逐。為求於技術情報上掌握先機,蘇聯高層即成立專責機構,於同年推動雅努斯計畫。此計畫在內部檔案中被稱作特別人員感官適應實驗,其真正目的則是培養能遊走於兩大勢力間的高度滲透者。
柯爾維利雅因其多民族構成、邊境地形的封閉性,以及作為衛星政權在國際舞台上的尷尬地位,被視為最理想的人才良田。同年,米爾戈勒技術學院應運設立,名義上為教育機構,實則負責計畫的招募與測試。
【檔案備註】僅在該年,柯爾維利雅的失蹤兒童即達650名,是前年的240倍;其中超過半數至今仍下落不明。
⸻
⸻
1961/8/13
東德於一夜間築起了圍牆,而後衍伸至155公里,柏林圍牆則成為冷戰象徵,象徵此戰役將邁入長久的封鎖格局化。
同年,蘇聯亦在柯爾維利雅邊境加強設防,山谷村落被鐵絲網與崗哨包圍,形成內部圍牆。後有零星的流言指出,這些封閉區域內曾進行過雅努斯計畫的感官實驗與少年兵訓練,但實情如何,至今仍無法確證。
⸻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1985/3/17
因長期的不滿累積,群眾開始抗議政府對言論之嚴格控制、出版自由的壓制,以及教育體制中對母語學習權的壟斷。約五千名民眾(多為學生、學術領袖與教師)聚集於首都柯爾維(Korvé)的自由廣場,要求廢除秘密警察並承認柯爾維利雅方言的合法地位。
同月,蘇聯駐軍介入並以武力鎮壓。官方新聞稿宣稱此次為不明武裝暴動,正當化了流血行動———史稱柯爾維之春。
【檔案備註】事件造成約五百人被捕、三百人受傷、一百二十人死亡,另有近百名民眾於混亂中失蹤,至今下落不明。年底,柯爾維利雅政府更以防範煽動者為由,加強文字審查,並實施長達二十年之全民戒嚴與宵禁。
⸻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1991
歷經二戰、冷戰與計劃經濟的長期拖累,蘇聯聯邦經濟日漸衰敗。此時,由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GKChP)發起政變史稱八月政變,企圖以病重為由彈劾並拘禁當時領導人戈巴契夫。政變雖迅速被平息,但並未徹底失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在此役中遭到嚴重削弱。部分共和國因而放棄原本的獨立訴求,轉而接受經濟與文化自治的妥協方案。
西方列強將這個勢力縮減的蘇聯排除於主要威脅之外,宣告冷戰正式落幕——或者說,鐵幕自此崩塌。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然蘇聯並未全然消亡,而是以過渡聯盟之名苟延殘喘於東歐政治版圖上,改稱新蘇聯聯邦。它保留了部分衛星國內的灰色政權與干涉權,柯爾維利雅便是其一。此國在國際間被視為未定義政權,西方列強依舊將之視作蘇聯的附庸。即便在歐盟的官方文件中,其主權完整性依舊以難以界定。
【檔案備註】冷戰落幕後,柯爾維利雅黑市交易與雅努斯計畫的傳聞並未消失,仍在新蘇聯聯邦之下潛行。
⸻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1999/11/10
在1999年約一億三千萬名新生兒浪潮中,他在柯爾維利雅這個動蕩不安、名存實亡的邊陲小國誕生。
在故鄉局勢顛簸的情況下,他曾期許自己能登上世界舞台,能被看見——像那碗完美的古拉什湯一般。
至少,他曾這樣深信過。
⸻
⸻
2025/9/24 2:29 a.m.
在深夜看到不知是哪裡的居民被鎮壓、人體實驗、黑市器官買賣、軍警暴力脅迫的影片,刷著聳動標題底下放著為柯爾維利雅發聲標籤及 #justice4Korvelia 的我,意興闌珊地點開了懶人包。
蹙眉看著這些如罐頭訊息般傾瀉而出的陰謀論、歷史脈絡,以及名嘴口沫橫飛的各種立場,我依舊平淡無波。滑動滑鼠滾輪的右手食指幾乎沒有移動分毫,就這麼退出了頁面。
退出時,我順手點了轉發。
那一瞬間,我甚至幻想會有人接續我食指乍然中止的轉動——
像極了左輪槍膛的空轉。
過於明亮的螢幕在黑暗中一閃,我彷彿替這至暗的社會補上了正義的火花。
如此荒誕卻又無比浪漫。
⸻
結果這一系列前置還是沒有搞出個什麼跟李安德相關的事情
大概就是知道他是1999年出生的就這樣(沒有人想知道ㄉ無用設定又增加ㄌ)
所有人:跟沙漠怪物&心魔奮戰
李中:ㄏㄏ寫歷史課本囉(??)
因為我自己只是想要打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加上文字好赤裸…
寫的東西有點不三不四///如果大家看著我的文字有任何感受我會很開心
不論是什麼樣的感受都好
相信大家都是聰明寶貝李中就不補充說明ㄋ> <
但實在是覺得自己的文字很羞恥就先關留言

如果能給我一個小愛心我會很開心(單押)
這只是因為李中不想涉及太多現實政治因素又想寫一些中二設定的前置(拭淚)
這也可能是李中ㄉ最後波紋ㄋ////李中已老實求放過
李安德的主線會用兩個不同時間線的大單元穿插而成
呈現的時間軸不會是直線性的(所以大家會???)很正常。
(雖然大家看到歷史課本應該也???)
與此同時小李子(還在走回家的路上)
非常謝謝札因中大大給我的鼓勵>///<給了我一雙隱形ㄉ翅膀可以發(比心)
也非常非常謝謝看到這邊的您….
李安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放一個睡覺小李紀念我逝去的睡眠...大家不要像臣妾///平日工作日熬夜....怎麼會有人現在按我愛心(大家都不睡覺把心情哼成歌ㄇ(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