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技能,何來專業
沒有專業,何來精進
搞主管職本身,並沒有錯
如果志在“管理其他社畜“
那走上主管職,立志在爾虞我詐的鬥爭中逆流而上
那是所謂的王道
可是
在此此前的觀念與對價關係
是老闆付越多,員工扛越重
所以除了專業領域要懂
還要肩負“扛起重責”的角色
對,擔責任,就是主管職的核心職掌
近年來真的懂管人、但專業領域較差的管理職站穩立場後
在面對大環境的衝擊與轉型時
通常都拿別人/不是自己人的人去送頭、擔責任
久而久之,能扛過壓力的團隊能存活,但本身不代表真正的專業
這讓新進人員(並非全指新鮮人)很難提供更多的專業技能
自然而然,大多團隊都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的態度
所以反過來
真的讓績效長紅的團隊
自會被放大檢視其優劣
才會發現
堅持不升主管職的“職人“能力好又不搶豬肉桶
這才會有這些詭異的文章冒出來說服人要當這種“溫良恭儉讓的良民“
反正
同上面說的
沒有技能,何來專業
技能,不只是看書學來
更多是
直接面對困境、跨越困境的成果
而這個機會,在職場上也鮮少出現
因為伴隨的都是被炒魷魚
同理
在業餘的領域上
因為其接觸深度不足
就算接觸的寬度、跨領域程度夠廣泛
也會因“實務經驗“的狹隘(重點:不是不足,是狹隘)
而讓眼界與認知被限制
在已知的這兩個狀況下
要能精進的關鍵:人脈
去認識那些“真的有專業而且又見識淵博的人“
同時,在其中的價值觀、專業認知上看到自己的狹隘之處
進而去“提前閱讀相關文章“來確立精進的方向
簡單以工程師的部分來說
厲害的工程師,不一定需要備齊全部的資訊
所有跡象都是環環相扣,就跟老經驗的人看事情、看人一樣
一有蛛絲馬跡,就能推斷整個脈絡,一張圖片能摸清整個設計的架構與邏輯
這需具備的,是整個研發設計的流程裡,所有環節的工作執掌所需的“觀念“
不一定要詳細背誦背後的理論與文鄒鄒的論文論述
但相對的公式、準則類的經驗與判斷,就是所謂Know how,要活用才行
活用的辦法,就只能實際的面對問題
更簡單的說:先尊重別人的職掌吧
了解了對方“為何要這樣“,才能對整體脈絡的釐清有更多的幫助
其實用更直覺的想法去解釋的話
就是先不下定論,總是先懷疑
沒有定論才有機會再增加更多的資訊來做判斷
才不會讓自己陷在尷尬、錯誤的思維中
這樣才能逐步看清脈絡、累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