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爽人♫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人格終究有他經驗性的一面,也就是人格只會在經驗中展現,亦或是在經驗之中形塑出人格。近年的研究比較有趣的是指出人格也有他關係性的一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某些特定的面貌可能更容易在特定的情境、場合或與某些人相處的時候展現。但這仍然不脫人格有經驗性的特徵,畢竟關係也必須在經驗中顯現。

創傷同樣有經驗性的一面,這是不是意味著某些創傷經驗容易與人格綑綁在一起。我個人閱讀克萊因的時候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在有些案例中,你會觀察到個案時常經歷人際關係的劇變(刪社群媒體帳號,突然不聯繫好友等等)與他們人格有著很緊密的關聯,他們會「像是變了個人似的」;亦或是在一些邪教的個案中,也時常能觀察到類似的情況。個案在潛意識中為了排除過去經驗帶來的痛苦,不惜割下自己的手臂(人格)換取平靜,讓我們不禁驚嘆防衛機制為了保護我們能承受任何代價。
這也是為何在心理治療中,嘗試喚起經驗以及對經驗的感受與反思是重要的。有點像在把當事人已經嘗試捨棄但實際上不可能捨棄的自我重新拼回去,讓個案重新意識到「我是我」的自我感。
這也是為何我們會弔念離別,以儀式的方法重新整合人格,將即將失去的他者重新融進自我之中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