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r 讀+
1 months ago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還原災害時間軸 死傷為何集中在強制撤離區?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截至今(26)日已造成 14 人罹難,災後 4 天失聯人數下調至 11 人,各地仍持續進行搜救。

此次造成嚴重災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早在數月前中央便已開始監測、討論各種解決方案,並在災前與花蓮縣政府多次討論撤離作業,在災前一天更是發布紅色警戒,要求縣府強制撤離居民,而花蓮縣政府災前報告也指出,已經安置超過 8000 人。

不過,實際災害發生後,卻有多名罹難者、失聯者位於紅色警戒範圍,更有居民表示未收到撤離通知,READr 統整完整時間軸,釐清中央跟地方是否有溝通落差,而位於紅色警戒範圍的撤離作業是否出現問題?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還原災害時間軸 死傷為何集中在強制撤離區? - READr 讀+
latest #10
READr 讀+
1 months ago
回到關鍵的災害前一天,9 月 22 日早上 7 點,林保署監測判斷堰塞湖有「 24 小時潰堤風險」,發布緊急通報單及紅色警戒,建請花蓮縣府強制撤離附近居民,也同時向警戒範圍的民眾發送細胞簡訊。

早上 8 點,中央災變中心開會時也強調,務必把握當天中午前風雨較小的黃金撤離時間,積極撤離下游鳳林鎮、光復鄉及萬榮鄉等潰堤溢淹高風險區域之民眾及遊客。在下午的會議中,中央災變中心更重申:

本次撤離計畫應以最高標準規劃,請花蓮縣政府確實執行,並希望國人考量自身安全配合撤離,其中垂直避難部分應注意是否僅積淹水之危害或夾雜土石,不同災情以不同方式應對;依親者應確認確實撤離至安全處所;並注意安置中心環境衛生及物資供應妥善預佈。
READr 讀+
1 months ago
花蓮縣府事後指出,紅色警戒發佈後,縣府與地方鄉鎮公所已開始進行強制撤離。但花蓮縣府也說明撤離行動艱難的原因,由於依據台大專家最新模擬結果,內政部前一天將警戒範圍擴大七倍,警戒區的戶數也從 245 戶擴大到 1801 戶,縣府撤離作業只能「全力與時間賽跑」。

根據原視新聞網報導,這次撤離範圍影響 12 村 8000 多位村民,花蓮縣光復鄉鄉長林清水受訪時曾說明,這次撤離人數眾多,避難收治量能不足,因此經協調後,鄉親可採依親、垂直撤離或到收容所暫時安置三種方式,例如住宅是二樓以上建物,鄉親可以準備飲食及物資,建議採垂直撤離方式暫居二樓,以備潰堤隨時發生。

中央災變中心的處置報告指出,截至 22 日晚間 20 時,花蓮縣已疏散撤離 4621 人。
READr 讀+
1 months ago
事發當天,9 月 23 日凌晨 4 時,消防署召集氣象署、科技中心、農業部、原民會與民政司,討論溢堤的提早因應措施,並再次傳真緊急通報單至花蓮縣災變中心,確認疏散範圍及河道淨空。

根據此時的報告,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壩頂溢流的預估時間,已經提早到上午 8 時至 11 時 30 分,中央災變中心上午的會議記錄更載明「從現在起隨時可能發生溢流」,請地方政府持續以村里廣播、警察及消防廣播車,提醒民眾疏散避難。
立即下載
READr 讀+
1 months ago
回顧這段時間,林保署共發布 9 次通報,其中 9 月 23 日單日即發布 7 次紅色警戒。同時從 22 日早上起,就多次要求地方強制撤離、疏散。截至堰塞湖溢流前夕,花蓮縣光復鄉、鳳林鎮及萬榮鄉等受影響地區,共 1837 戶、 8524 人列入安置,有 185人在 3 處收容處避難,3100 人選擇依親、5239 人垂直避難。

9 月 23 日,下午 2 點 50 分,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發生堰塞湖溢流,兩波洪峰在下午 3 點、 4 點間點間抵達下游,沖毀馬太鞍溪橋,約有 6000 噸湖水溢淹進光復市區,死傷災情頻傳,且多起案例位於早該被強制撤離的紅色警戒區。
READr 讀+
1 months ago
為什麼紅色警戒區範圍沒有強制撤離?「垂直避難」也包含在撤離計劃裡

根據林保署的紅色警戒通報單,載明建議花蓮縣災害應變中心立刻執行強制性撤離及應變措施,但在先前討論的疏散措施包括,可採依親、垂直撤離或到收容所暫時安置三種方式,例如住宅是二樓以上建物,鄉親可以準備飲食及物資,建議採垂直撤離方式暫居二樓。因此,此次花蓮縣政預防性疏散的 8524 人中,有 5239 人是執行垂直避難。
READr 讀+
1 months ago
昨日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上,內政部消防署署長蕭煥章表示,花蓮縣水災保全計畫指出,疏散撤離為居民自住處平面疏散撤離至指定安全避難所、親友家,或垂直疏散至自家或同樓層 2 樓以上的安全處所。而農業部長陳駿季也表示,林保署發布紅色警戒通知單時,縣政府就要開始執行強制撤離,那強制撤離的方式很多種,依親、垂直撤離,或暫時安置,這些方式都是縣政府原來擬定的撤離計劃。

花蓮縣議員楊華美近日在災區之間奔波、運送物資,她指出,風險評估分成不同等級,當今天意識到最嚴重的情況即將發生,就應該先畫出需要強制性撤離的區域,依照不同需求先行撤離他們,而不只是單純的垂直避難,「不然像現在洪水瞬間爆發,很多長輩根本逃不上樓。」
READr 讀+
1 months ago
「我覺得『垂直避難』是合理的判斷。」曾參與災害評估的地方工作者表示,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安置 8000人的避難所,所以部分區域確實可以採取往二、三樓避難,但縣府應該集中量能撤離重災區的數百名居民,包括具有慢性病、行動不便的老人,以及僅有一層樓的住戶,「花蓮地區有非常多平房,有些甚至是容易被颱風吹走的鐵皮屋,這次災情很多是因為這些平房住戶沒有及時撤離。」

他認為,這次實際淹水範圍跟中央當初推估的溢淹範圍差不多,此次災情嚴重,部分原因可能在於地方政府跟民眾溝通災害風險的落差,導致地方居民沒有意識到災害危險性,沒有及時撤離。
READr 讀+
1 months ago
為什麼紅色警戒區範圍沒有強制撤離?居民:沒有收到撤離通知

此次死傷慘重,有居民是在紅色警戒區的一樓平房罹難,意即不符合垂直避難要求,應該執行強制撤離,住在佛光街陳姓災民一再強調,「真的沒有收到撤離通知,不要再罵我們為什麼不走了」,導致住在平房的家人不幸過世,僅有妹妹順利獲救生還,阿婆跟阿公都不幸被洪水淹沒。

楊華美在接觸災民的過程中,也聽到有人反應沒有收到撤離通知、沒有聽到撤離廣播,「一方面是有些地方沒有擴音設施,一方式就算有廣播車,民眾也很容易聽不到。」她表示,光復鄉是個高齡的城市,很多老人沒辦法收簡訊、LINE,縣府是否啟動民政系統,挨家挨戶告知風險,這些之後都必須檢討反省。
READr 讀+
1 months ago
蕭煥章則表示,23 日早上 5 點 30 分,便通報花蓮縣政府,開始在電視、廣播插播警訊,由於當天早上地方村里廣播系統出問題,所以也派駐警車、消防車出動巡邏廣播。

針對強制撤離範圍內為何仍有人罹難、且多在 1 樓,蕭煥章回應,地檢署檢察官已介入調查,針對事故點是平房還是樓房,撤離作業有沒有照原來水災管理等計畫執行等,如果沒有實際執行,後續追究相關責任。
READr 讀+
1 months ago
----------
READr 是致力於以資料做新聞與內容實驗的媒體。於 2018 年正式創立,重視與各種專業者、讀者的協作,期望讓以往封閉的新聞編輯室有開放的可能。

如果喜歡我們的報導,歡迎小額贊助我們,或是將專題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READr - 致力於產製資料驅動的新聞報導 [readr]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