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夜
1 months ago @Edit 3 weeks ago


忙裡偷閒看了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的線上研討會《Revealing the Hidden World of Birds》 Revealing the Hidden World of Birds with Wildlife Ph...
不得不說,這研討會的內容跟我原先想象的不一樣
並不是單純分享拍攝(鳥攝)的技巧和各種讓人震撼的照片、影片
而是在分享拍攝成果的同時,跟觀眾分享他們背後失敗的經驗
這在我看來是很寶貴且難得的,而且某程度上比起分享攝影技巧更讓我感覺受益匪淺
latest #12
凌空夜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嘉賓簡介
Tim Laman:個人網站 | IG
資深自然攝影師/電影製作人,曾為《National Geographic》《BBC》《Netflix》等拍攝。

Russell Laman:個人網站 | IG
海洋生物學家,本身對鳥類跟鳥類攝影也很感興趣,也有跟《National Geographic》《BBC》有合作。

順帶一提兩人是父子關係
凌空夜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鳥攝例子
魚鷹/鶚(Osprey):捕魚瞬間The Slow Motion Beauty and Skill of an Ospreys Dive:...
樹燕(Tree Swallow):高速飛行、巢箱內部行為Watch the Masterful Flight of Tree Swallows: Wild Bi...
海雀(Puffin):水下拍攝How Can Puffins Fly Both in the Air and Underwater? ...
凌空夜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 失敗是唯一的常態
在這影片中,Tim與Russell 一再提到,每一個看似完美的鏡頭背後,都伴隨著多次失敗
很多時候他們都只能得到模糊的影像,或許是焦點錯位、光線影響、器材問題等
有時候甚至是在移動拍攝期間錯失鳥的身影

魚鷹:為了抓住那一瞬的俯衝,他們連續三天在池邊等候,每天就在那邊坐14 小時,就為了捕捉到幾次真正可用的鏡頭

樹燕:在巢箱內放置微型探針相機,每一次的定位、每一次的光源調整,都可能導致畫面過暗或完全失效

海雀:第一次嘗試使用大型浮筒與燈具,結果被渾濁的海水和海雀的警惕性逼退
立即下載
凌空夜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xOKszvyaPvyAE2nDcW1S.png https://images.plurk.com/16q9a3mQRCaNJVQck8dClK.png
凌空夜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2. 從失敗中學習,不要放棄嘗試
從Tim與Russell的經驗可以聽到,他們在每一次失敗後都會分析原因,並尋找對應的(創意)解決方案。

魚鷹:因為其俯衝速度太快,所以他們採用了1000 fps的超慢速相機
因為無法確定具體會在哪個位置俯衝,他們還嘗試五台相機拍攝,卻同步困難導致畫面斷層,最後只保留兩台手動操作相機,其他相機改為「一鍵開啟」的觸發式錄製

樹燕:巢箱內部空間狹小,探針相機無法穩定 設計可伸縮的微型支架,讓相機在不干擾雛鳥的情況下保持固定

海雀:經歷第一次失敗後,第二次改用GoPro加上“海雀頭”頭盔,才終於得到清晰的畫面
(他有說旁邊觀光船上的遊客都在笑)
凌空夜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DfJeNaPuyXEKvT1wbUYSz.png https://images.plurk.com/1oJncK8iEUqFntHCb62V07.png https://images.plurk.com/37Ybnq5fzyoHDtT0XYqQGe.png
凌空夜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3. 耐心是關鍵,事情準備亦不可或缺
雖然兩位攝影師手上有不少專業器材
但他們不斷強調,有時候最重要的是「願意花時間等待」,以及「事先做好功課」。

魚鷹:查好鮎魚洄游的時間與地點,提前布點

樹燕:觀察餵食規律後,才能推斷合適的時間與角度,並提前設定相機

海雀:除了聚集地點,還必須考慮潮汐、光線與噪音
凌空夜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njUydrSmIUgrlMTn1VpNL.png https://images.plurk.com/tLDQQ31BcuzsIS6p84TKR.png https://images.plurk.com/6JNmGFsLEwoXAmiHjF8KDN.png
凌空夜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4. 不要想著一次獲得完美的畫面
影片中也提到靜態與影片的取捨,以及對後製裁剪的看法。

整體而言,兩者各有千秋吧
靜態照片解析度高,可以細緻裁切放大,還能捕捉羽毛或光影這類影片難以留住的細節
但如果是要呈現完整行為或故事,影片依然不可或缺

至於裁剪,他們認為與其強求在一張照片中做到極致
不如根據情境、鳥類行動與最終畫面需求,適度縮放或裁切(像是下方的海雀照片他們就說其實是有裁剪過的)
凌空夜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hP12dQB3UMMxLQUrQXNLg.png https://images.plurk.com/5JToYAWxuKrBR9U9u3jaGw.png
凌空夜
1 months ago
整個影片看完,真的特別喜歡他們開頭的一句
"We want to kind of take you along the journey a bit more, and show you some of our failures and some of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wildlife filmmakers faced in the field."

除了讓我明白並非只有我自己拍的照片不好看,更是讓我想到做研究其實是同樣的道理——

一個成功的論文/項目背後其實花費了無數的時間,甚至經歷了無數的失敗,最終成就了能向外匯報的成果
而這些背後的辛勞都是不該被忽略、遺忘的

接受失敗,其實才是成長的開始
凌空夜
1 months ago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