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趁著三天連假,跟朋友一起來看展😌

主題《快樂島》源自德布西的鋼琴獨奏曲,受瓦托的畫作《從賽熱島出航》啟發:人們意圖前往傳說中的島嶼。然而,所謂的「樂園」並非純粹而美好的、對幸福的渴望,同時也暗示了離別與不確定,讓觀者心中浮現疑問——「是否真能抵達?又或者,只是短暫的幻象?」
https://images.plurk.com/698oZrMB0kjbu4sIazPHLr.jpg
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德布西透過音樂捕捉了這種稍縱即逝的光影與感受——即興的明快中,帶有一種若隱若現的哀愁,映照出二十世紀初藝術在「快速流動」世界中的回應:面對現實與自我意識的矛盾,音樂成為一種短暫卻鮮活的庇護所,也令整個展場洋溢著漂浮不定的期待與不安、試探與疏離(因為一直在重複播放LOL)
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奈良美智就不多介紹了,我覺得這次展覽的亮點或許在於,大眾可能因這個名字而被吸引前往,進而認識了其他藝術家。封面主視覺的天野喜孝其實相當醒目,觀眾或許不知道背後的創作者,但肯定聽過《最終幻想》與《科學小飛俠》。我其實特別喜歡他筆下俐落卻又不失細膩的線條,天野被視為橫跨「大眾文化」與「純藝術」的稀有存在,他既涉足遊戲與動畫領域,也參與當代藝術展覽。可惜這個展覽只展出部分作品,有機會的話真該去看他的個展。
https://images.plurk.com/2RqVF7Zpn1tvm0GpBbLSJn.jpg https://images.plurk.com/6z7ABRrJn1G2nuFUaprxL4.jpg https://images.plurk.com/UBYkdTGC9JdOK4vOsf6Qu.jpg
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另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稻葉友宏,媒介跳脫了紙筆,轉為立體的雕塑。動物是他的常用題材,以簡練的線條捕捉動物的輪廓,使形體既具象又帶著抽象意識——金屬與鋼絲構成的生物彷彿正在風化、溶解,彰顯看不見的時間在物質上所留下的痕跡,也呈現事物脆弱與可貴的瞬間。這頭鹿的作品名是《彗星的記憶》,未免太浪漫了。
https://images.plurk.com/1xEqW8aCRCgoVRtpofoid4.jpg https://images.plurk.com/387u1nzuyyFbR0pVdEk9VY.jpg https://images.plurk.com/6qeoMYolCyIBtnVGshoi0S.jpg
立即下載
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若要說這趟展覽最喜歡的作品,或許是《天界之花》

朴成泰的創作特色便是多素材與混合媒材,例如鐵絲、鋁網、鋼材與塑膠來構築形體,並透過材質本身的特性以及「光影」,創作出作品媒材本身以外的呈現——意即,雕塑投射的陰影(更多的手臂與身形)也是作品的一部分,進而令觀者進入虛與實、真實與形象之前的模糊地帶。物理存在的雕塑,承載了人們對於精神本質的投射與思索。
https://images.plurk.com/5kmdTth0lVyRQto8zzauFP.jpg https://images.plurk.com/6YMcrbsJiHUVrToNynb5UP.jpg https://images.plurk.com/3VBNU0iDTVoMEYkRqYnXw.jpg https://images.plurk.com/3TI6ALYV25Cvkqq0aAQdVc.jpg
Nullifidian
1 months ago
滑稽x男子雕塑若從別的角度切入,便能獲得不同感受;最後那張庇護所特別像巨人的場景,比起庇護,感覺下一秒就要被吞噬了😶‍🌫️
https://images.plurk.com/3wCbQfewtP1vgjnE6XPxT4.jpg https://images.plurk.com/5pltriF4ycVke44XSmwow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