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手法不錯 看的時候蠻投入 但實際上故事是鬆散的
唯一哭點在姊姊質問媽媽那裡(然後啪沒了)
年輕的媽媽真漂亮
阿淵演員一直好眼熟但我根本沒看過他演戲 還在想該不會是因為長得像黃國昌吧(?)
結果是因為長得像孫協志= =
角色個性我覺得除了媽媽外都很不明顯
像姊弟倆印象深刻只有好愛罵髒話 家庭教育⋯⋯
所謂個性不是「遇到了怎樣戲劇化的事件/人生」而是「就只屬於這個人不會是其他人的決定與反應」
就像媽媽說出現在放棄我之前的痛苦算什麼這樣
看到爸爸的事的時候發現我最後會不太喜歡這部
原因就是整條爸爸的故事線
隱約暗示著
沒有自己親生的小孩-男人自卑-家裡沒有自己的位置-但就是無法不開口-被罵痛苦壓抑-家人不理解
的這些有果必有因
會讓我不由自主的有點暴躁
我是很喜歡幽微的情感符號的
但卻(個人好惡)不想去這樣解讀和同理他
線索這樣留 是一種沒有在說教又彷彿被說教了的尷尬感
但我覺得如果是女性困境我願意/可以這樣去拼湊 男性困境則否
這真的有點私人 我確實是會因為「主題」和「觀點」不喜歡一部作品的
關於生/養/家我畢竟還是有偏好的立場
一路順風很好聽
不過沒有有感到會聽哭
朋友的哭點是最後一幕剩下三人淡淡的情感
但我覺得舉起菜刀我真的完全不行
不是思考或道德判斷
情感上完全接受不了
爸爸第一次露出痛苦表情(?)的時候旁邊就有人很大聲說自殺 有點暴本來還沒想到的我的雷(?)
注意到春夏秋冬有點晚
不過好像也只是故事順序而已⋯⋯
關於生養的偏好更粗暴一點講:
因為沒有血緣所以走向破碎的家
不喜歡
看似沒有講其實透過一些(?)什麼都講了
本來求子/懷孕那部分可能還有想講些什麼吧
最後的走向讓我完全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