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抱歉從9月9日拖稿到現在,畫稿速度居然越練越慢。我實在沒辦法從目前照片識別新六軍22師與突擊總隊(據說禮堂內是「伏波」隊),因為除了憲兵以外都穿一樣。其實會場內還有沒入鏡的美軍揹卡賓槍與打字機(?),他們可能負責帶彈警戒任務。
88年前,當時穿棉布鞋棉布軍衣,一天只吃兩餐的國軍,被迫對抗一個兇殘的世界列強級工業化國家,且退且戰4年後才盼到盟友。戰禍又延續了4年,兇殘的日本帝國才終於投降。軍人節這個連國定假日都不算的節日,背後犧牲了320多萬名國軍官兵,以及2千餘萬百姓。現在在大陸的國軍公墓都是在原址隨便搭建的造景,原始的公墓在文革時就被挫骨揚灰了。
常常有人說「臺灣人當時是日本人」,但馬來西亞人從不會說當年自己是英國人,印尼人也不會認為自己是荷蘭人。88年前「平等」並非唾手可得,「殖民地人」與「本國人」的身分、地位、權利天差地遠,這種差異在現代英國護照制度還看得到。如果現在臺灣還是日本帝國殖民地,萊爾校長只能繼承家業當礦工,連讀醫學院都很困難,別忘了日本帝國對階級流動掌控可嚴得很。而且現代至少有25%臺灣人父祖輩是在大陸參加抗戰,還有低於1%的參加歐戰與太平洋戰役,除非您認為這些人都是「其餘雜質」。
希望各位讀者別忘記,現代跟空氣一般尋常的「平權」,是80年前許多同盟國將士流血賣命換來的。
對於那些日本狗來說,那些同盟國將士是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