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當有神」
那句話是怎麼說的...喔,想起來了「聽傑利畢達克的布魯克納時,你會相信真的有上帝存在」。這位異質的老大師曾經帶著共創傳奇的慕尼黑愛樂來臺演出,很多在現場的老前輩嗎都對當夜的演出讚不絕口。傳聞是說,當年有錄音留存。那不是傳聞,那是真的。當年的中正文化中心真的有錄下來,我今天去把他聽完了。
這場錄影畫質真的很不佳,只能模糊的傑利畢達克在椅凳上指示。但看起來非常的大而化之,沒有特別繁雜的指導,或許是因為他跟這個樂團早已培育出來無比的默契。錄音品質可以接受,前後縱深略嫌淺但仍能聽出各個樂器大致的擺放位置。
至於演奏半身,那是非常招牌的傑利畢達克式手法,綿密但極度拉長的弦樂,銅管的輝煌長響彷若自遙遠的天國傳來。但比較起常見的EMI/SONY版本,傑利畢達克在臺灣做了更強大的動態變化,樂句豐厚的時候像是海嘯般衝撞,細弱的時候卻只像是裊裊青煙般的微弱。而且這場的時間比較起商業發行版本的一個小時十八分鐘起來更長,大概快到了一小時三十分鐘。這些我多出來的時間,怪老頭最重點是讓銅管吹的更更長,是那種會懷義這樂手是不是機器人的長聲,但慕尼黑愛樂就是做到了,非常不可思議。
而且不若商業發行版,絃樂團即使強音仍有點細弱,國家音樂廳的錄音聽者更豐厚,讓布魯克納的和聲框架被打造的更滿。他的第一樂章呈式部高峰,就已經逼到山峰之頂的光輝, 後面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繼續向上衝擊,在節奏醞釀與張力的拉攏,他真的是空前絕後。第二樂章尤為有深刻,他幾乎把這個進行曲的地方處理成靜默乃至逼近送葬,但絕對是種最肅穆的方式。聲音的凝練,彷若時間凍結成了黑色一般。
不過也是有其他出人意料的地方,比如說小放槍的次數在木銅管確實不少,而且一兩個段落感覺小提琴跟大提琴分家。但這不減這場錄影的傳奇性,那是個在劣質的錄音檔當中,用不很習慣的耳機,就能聽出其中演出有多麼驚人的一場音樂會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