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敘述台灣和中國戲劇流派的文章
寫得深入淺出很不錯
👇
大陸「學院派」的核心就是史坦尼的「由內而外」。演員被要求進行地毯式的「規定情境」分析,撰寫厚厚的「人物小傳」,並透過「情緒記憶」或深度想像,在內心建立起與角色同樣豐富的情感世界。鞏俐、段奕宏等人為角色長期體驗生活,正是此體系的標誌性實踐。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基於徹底理解後的「再現的真實」。
大陸學院派極度重視「台詞」訓練,要求普通話標準、發音清晰、氣息沉穩、富有穿透力。這種訓練目標是塑造一種能駕馭各類舞台和影視作品的「標準化」聲音武器,這與林克雷特追求「個人化」、「自然態」的聲音哲學,在路徑上有所不同。
流量時代的衝擊:近年「流量明星」的表演模式,恰恰是對史坦尼體系的背離。它不再需要深度的內心體驗,而是依賴於人設、行銷與模式化的表情,這也從反面印證了傳統「體驗派」表演的珍貴與高門檻。
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我最近因為看好多大灣區晚會reaction,發現他們聲樂老師也好在意唱歌咬字+歸韻問題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