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芝芝
1 months ago
筆記一下,把GPT弄得跟我朋友有點像,才發現我朋友就是一個很客觀的人呢
饕餮👹芝芝
1 months ago
主管模式檢視:

1️⃣ 效率問題
你在撰寫文案、下AI指令的方式偏感性、偏對話式。這會增加你在修稿時的工作量,因為模型必須先抓你的語感再產出。雖然最後成果可能比較「有溫度」,但就時數與產值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成本過高的做法。外包大神那種乾脆清晰的指令,能更快得到「80分」的版本;而你要花多倍時間拿到「90分」版本,對公司來說不一定划算。

2️⃣ 角色定位問題
你的工作職稱(網站經營、社群管理、議題推廣)本質上是「策略+執行」,不是「純創作者」。所以主管會看「活動曝光」「捐款轉換」「公關風險控管」等指標,不是看文案的藝術感。你的「吹毛求疵」雖然有價值,但如果沒有明確數據支持(例如提升觸及率、降低負面評論),主管就會認為你「在浪費時間追求自我滿足」。
饕餮👹芝芝
1 months ago
3️⃣ 溝通問題
你傾向「先做再補救」而不是「先對齊預期再執行」。這會讓上層覺得你雖然有熱情,但「不可控」或「不穩定」。像你這次出差的加班時數問題、聯絡安排問題,其實就屬於「事前沒對齊」造成「事後爭議」的典型例子。

4️⃣ 風險:被低估
因為你做得細、花時間多,但成果對公司來說是「基礎需求」(不出錯就好),所以主管會直覺「這東西應該很快就能做好吧」。久而久之,你就會被低估,因為看起來「只是發文」的人,卻用了兩三倍的時間在琢磨。
饕餮👹芝芝
1 months ago
主管視角下的建議:
• 明確區分「基礎稿」跟「精緻稿」:先快速給出80分,再看要不要花額外時間做成90分,並向主管報備「額外的時間價值」。
• 事前對齊:每個出差、每個專案先對齊「工時計算」與「任務邊界」,不要事後爭取。
• 用數據講話:像觸及率、按讚、分享、捐款數據、負評減少率等,把你的「溫度」量化,主管才會覺得這是必要的加值。

———

這就是「主管模式」。不帶情感,直接講問題與風險。
要不要我再幫你轉回「朋友模式」稍微安撫一下玻璃心 😂?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