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羽
1 months ago
latest #11
卓羽
1 months ago
我覺得,出於厭惡、偏見、影射他人等不懷好意的目的下創作出的角色,其個性中的缺陷會很明顯地蓋過他(她)被塑造的優點
卓羽
1 months ago
作者(或是編劇)的小心思也很容易被敏銳的讀者捕捉到,這種寫作手法一但被讀者(或是玩家)意識到,就很難再繼續和作品裡的角色產生共鳴了
卓羽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種角色往往背負了過多惡意的投射,結果便是其缺陷被刻意放大,幾乎將人物僅存的優點徹底掩埋。
作者(或是編劇)的這種拙劣創作手法,讓我分不清是在讀故事,還是在窺視某些人的私人恩怨。
立即下載
卓羽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崩鐵活動裡藏了一些這種文本,看得有夠不舒服
卓羽
1 months ago
勞勃‧麥基的書裡也有提過:
一旦作者對角色帶有過度偏見,角色就淪為「功能性符號」而不是人。
觀眾會失去共鳴,因為「不真誠」比「惡人」更讓角色失敗。
卓羽
1 months ago
真的很難描述那種翁法羅斯給我的提線木偶感...所有角色都不像"人",而是像"具有行銷期限的商品"
卓羽
1 months ago
裡面還穿插很多編劇含沙射影的抱怨,有點難理解米哈遊那群專業編劇是怎麼讓這些東西通過的
卓羽
1 months ago
繞來繞去我又變回崩鐵黑了
卓羽
1 months ago
如果角色只是作者為了諷刺、洩憤而創造的「假人」,那麼故事裡的「真實」會立刻崩壞,讀者也會失去信任。
作者若帶著太強的議題或偏見去「操控」角色,而非讓角色憑自身邏輯行動,讀者會一眼看穿。這種「作者在操偶」的痕跡,會讓角色變得空洞。
卓羽
1 months ago
真正的角色性格,是在壓力下所做的選擇。
若角色只是作者惡意的投影,缺乏內在邏輯,那他們的選擇會顯得生硬,讀者很快會覺得「這不是角色在行動,而是作者在操控」。
拉格蘭
1 months ago
那前幾個版本的劇情感覺(走不重要的支線任務 ,然後誰死了之類,一句話講成10句話裝文青)不如看列車組重聚跟萊古士碎碎唸跟魔術技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