𖥩弗洛因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他基本上是一個難以深交者。這個角色的魅力來源於與人保持距離的交流:能夠運用口才迅速吸引注意力、使場面熱絡,也能夠在處於被動狀態時依然是無懈可擊的社交高手。
其核心特質為詭辯與挑戰。因此,他的任何「出人意表」與「一針見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而非一時興起——言簡意賅地說,他打破框架的每個字,都是具有目的性的。他認為不必要的,會非常圓滑地順過去。
身為「守護」的概念,他的主人是誰很重要。對於弗洛因德而言,「達成目的」始終比「事實真相或道德規範」更重要,這意味著他可以為了私利(在這次的故事裡即「他與聖女的關係」)玩弄邏輯。具有忠誠的偏執傾向。
𖥩弗洛因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弗洛因德在最初的故事裡,我想嘗試讓大家能夠看見他所有優點都侷限於表面、淺層,甚至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就算想要更進一步去認識別人,也會因為難以誠實、信任,或揭示脆弱、承擔責任,而不自覺地以輕浮態度待人,或不著痕跡地逃避。
如果他的立場與多數人一致,那麼他就會是個絕佳的友人。亦正亦邪的雙刃劍,這些就是我筆下的這個角色,想試著帶給大家的感覺。但因為中之之力,也有可能難以傳達
𖥩弗洛因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詭辯的極限於〈
七分甜的莓果香〉公開交流裡,藉由大家的協助引導出了一個關鍵的劇情點:
當「他的真實」與「他人的真實」產生衝突時,他會怎麼辦?在這篇故事裡,縱然筆者當時處於混亂狀態,但仍有不斷嘗試以理性鋪陳敘事,最終導出了「難得不再逃避」的結果
(被動逃避→主動留下)。因為翻弄言語、把玩邏輯對這個角色來說是過於簡單,有如呼吸一般的日常行為,這項長才讓他在面臨任何困境時,隨時都能夠丟出一枚煙霧彈緊急脫身——他個人是沒有道德可言的。若有,那是因為他守護的對象希望有。
無法深交、吊兒郎當,行事的出發點都基於「守護」的原則,只屬於單一人卻又不上不下的忠誠。假設他在廚房再次逃脫,那等同於承認「他依然覺得除了聖女以外,誰也不重要」。然而,他知道這不會是他在意的那個人所期望的事,也由於夾縫酒吧的特殊性質,使得他在意的那個人也在現場,在角色視角裡還是「由於他的過失,迫使對方也不得不捲入其中」的嚴重事故,所以他才沒能逃跑。逃了就沒辦法「守護」聖女了。
「熱鬧」不是弗洛因德漫長生命中常見的場面,即使有,他亦非真正身處其中的一員:對此不感興趣,通常做完場面社交以後就會尋找藉口抽身而去。於是交流中的衝突,可能反而成了提升他成長曲線的重點吧。至少以故事的角度,他確實從「每一次的七步以前就離開」變成了「儘管艱難,仍有試著走完七步」的人。
𖥩弗洛因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2.面對脆弱緊接在公開交流之後的〈
第六夜:無論如何〉,由於在前面大家幫弗洛因德做了一顆很好的球給他接,所以我就決定繼續沿用公開交流的事件,讓弗洛因德順理成章地、以隱諱的方式公開真心——他所有的看似不在乎,其實都非常在乎。正是太在乎的關係,才會選擇逃避和極端的立場來緩解那份「負面情緒」
(玩世不恭≒自我防禦)。
無關乎平時是理性至上還是感性為重,將傷痕放於他人赤裸裸的視線下,都是需要勇氣的事。可能會擔心對面的那個人質疑他的傷痕是否合乎邏輯,可能會害怕對面的那個人從此看待他的眼光變了個樣……
𖥩弗洛因德
1 months ago @Edit 4 weeks ago
但是傷痛與執著,本來就是邏輯之外的事。芙雷姆(聖女)所擅長的事,其一便是「對不合理拋出繩索,將之套回合理」。因此縱使是「不合理」的想法,他也能夠告訴對方在情感層面上是「合理」的。並為防誤導,又多補充上了諸如:要尊重彼此的真實、撒嬌要坦率一點……等話語,讓弗洛因德沒辦法在日後以詭辯、出爾反爾地玩弄這個邏輯。
𖥩弗洛因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接下來僅說明個人獨立創作的部分,因為合作交流,我這邊或多或少都會為了和諧氣氛而微調角色設定。
●想傳達的東西
1.弗洛因德的逃避行為
他在這篇文總共逃避了三項事物:聖女的沉睡、世人的指控、守護的使命。他作為聖女欽定「會和我說話的只剩你了」的關係親密者,卻不對聖女的沉睡有任何積極行為,反而是其他聖女認為不好接觸的醫生、書記、神父等人有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弗洛因德因為在平日與聖女是關係較好的存在,甚至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的心力,所以當最後的結果迎向失敗的時候,會出現的心態有「又來了」「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結果總是不盡人意」「好吧,人就是這樣的生物吧」……類似的想法。同時印證了他在設定表格裡的# 些許犬儒這點。
世人的指控包含了聖女的存在是騙局和孩子的憤怒:前者他深諳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地,他們付出的心血可能比大眾想像得還要更多,所以他選擇無視那些他自認不了解他們的人,解釋再多都是徒勞的;後者則是類似於他本人與良知的對抗,在他內心深處也許是明白逃了就無法守護、他不值得勝任守護的使命的,所以他才無法辯駁,進而加深逃跑的意圖,同時一起逃掉了守護的使命。
𖥩弗洛因德
1 months ago @Edit 3 weeks ago
2.聖女已死
是借用了尼采的上帝已死這個概念,後續的創作當中也有幾次提及。上帝已死這句話的誤讀是真的有個上帝死掉了,原世界有如上帝一般的聖女殞落,而其他人試圖搶救聖女。只有弗洛因德一人在思考背後的原因:聖女能夠承受的痛苦已經超過他的負荷上限,間接導致了他的死亡。兇手之中也包含了他,因為聖女是大愛的。
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其他人是對聖女深信不疑的,然而弗洛因德介於信與不信之間,他個人秉持的觀點是不信,可是因為他的使命、他遇到了聖女,所以他會姑且選擇信。當聖女離開時,他在想的才會跟其他人不太一樣,而這也導致他這個角色最重要的癥結點浮現,就是他……很容易放棄!
●探討點
1.上帝已死、虛無主義、犬儒主義
上帝已死:聖女作為信仰,是原世界的絕對價值,他的道德、秩序,就是人民的標準。他的沉睡象徵著信仰的崩潰,人們都必須為自己負起責任。
虛無主義:沒了聖女以後,原世界陷入混沌狀態,沒了統一的價值觀以後,人們會開始懷疑自己做這些事情的意義在哪裡,因迷茫而將憤怒轉移到離開的聖女身上。
犬儒主義:有分成
古代和
當代兩種解釋方式,其實我自己也不太會解釋,不過我覺得這兩句話挺符合我想寫出來的感覺:
古代-「想要什麼恩賜?」
「只要你別擋住我的太陽。」當代-「犬儒的人不僅僅是
從過去讀到痛苦教訓的人;他是一個對未來過早失望的人。」
弗洛因德的初心其實也是如同古代的犬儒,對沽名釣譽不感興趣,只想要他守護的人好,他就好。但經過各界摧殘以後,他連帶對於自己守護的人都不怎麼信任了。
2.不同場景的時間流逝速度
不是指A空間時間慢於B空間,而是指處理悲傷的速度。
聖殿作為聖女已死的事發地,大家急著搶救聖女,時間的流速卻相對外面來得更緩慢,因為他們將焦點聚集於聖女之上了;聖殿外的一片混亂呈現了時間流動變快。弗洛因德作為走過聖殿與聖殿外、橫跨千界萬域的人,他不停滯於過去與未來,直到他碰到夾縫酒吧的入口。
也許適合弗洛因德的,不是拒絕接受現實,也不是盲目破壞,而是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進行反思與成長。
𖥩弗洛因德
1 months ago @Edit 3 weeks ago
●對稱點
1.那日,聖女死了。
對稱:不眠之夜第一夜
2.會用星星為他們編織搖籃的聖女已不復存在。
對稱:不眠之夜第六夜
3.這不是背叛,難道是成長的轉機嗎?
對稱:浮生若夢(如影隨形的背叛)
4.「你要逃嗎?逃去不用面對我們的地方嗎?逃去沒有痛苦,也沒有聖女的地方嗎?」/向來運轉快速靈活的腦袋,此刻卻像是被漿糊黏住。
對稱:七分甜的莓果香
5.無法消化痛苦的人們便四處點燃狼煙……聖女難道不知道這麼做反而會讓所有人更痛苦嗎?
對稱:芙雷姆的背景故事
●想傳達的東西
1.「心願」變成「詛咒」的過程
聖女給予弗洛因德三次許願的機會,但因為不想成為壞孩子、卻早就認定自己已經是壞孩子的心思,所以讓他的每一次實現都是扭曲的,悖離原意的解讀成為了弗洛因德的封口咒,使他無法再對聖女發揮能言善道的專長,從而讓聖女感到自己被弗洛因德疏離,加速了悲劇發生。
𖥩弗洛因德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一方總是想把自己的缺點完美地藏起來,因此常常感到孤獨;一方其實沒有過多期待或不信任,因此尋找不到適切的安慰。喜歡得太深刻,失敗得太徹底,於是兩人無法再面對彼此(聖女沉睡、芙雷姆害怕聽見弗洛因德這個名字/執事逃跑、弗洛因德覺得芙雷姆教不會),哪怕心中隱約知道彼此的理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複雜。
弗洛因德知道聖女是出於好心,所以始終無法開口阻止;聖女知道弗洛因德願意「守護」他也願意嘗試付出,卻無法克服自己是壞孩子的念頭。
𖥩弗洛因德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2.聖女的內核
因為認為自己早有缺陷,所以就如同弗洛因德擅長犬儒式的實現,他也已經習慣自我懲罰、犧牲的實現。強烈的孤獨感與自我厭惡,相對於弗洛因德數次失敗的挫折與潛藏的自責,形成了主動沉睡和被動逃離的結果。
相互的喜歡與誤解,遭致了必然的痛苦,降臨於兩個在不同方面,有著無法處理的難題的小朋友身上。
●探討點
1.分離焦慮(焦慮型依戀)、逃避型依戀
分離焦慮:聖女有著自我價值感過低與分離焦慮的問題,尤其後者更為嚴重。因此為了避免一切類似「分開」的情況產生,他會竭盡所能地去展現自我價值,並歡迎任何人取走它,為了「被需要」與「不被拋棄」形成了極端。也因為分離焦慮的問題,他無法客觀發現弗洛因德那些答案背後的本意為何,僅是憑藉著自己對好孩子的想像去「實現」弗洛因德的願望。
逃避型依戀:弗洛因德不為完全的冷漠而逃,而是無法承受失敗的痛苦和愧疚,意圖保護自己不用面對「付出真心卻依舊失敗」的結局,展現犬儒的底色(回到舒適圈)。
●對稱點
1.弗洛因德從午睡中驚醒,耳畔響起小鳥啼囀般的嬉笑。
對稱:不眠之夜第六夜
2.下一瞬,他感受到一雙手將自己溫柔、卻又帶著些許緊迫地抱起。
對稱:因為你在那裡
3.及地的髮絲如銀瀑垂落,清晨的陽光透過聖殿的彩窗,恰好灑在他身上,細碎的光彷彿被織成一層輕紗,披覆在他的頭上。
對稱:邏輯之外
𖥩弗洛因德
4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4.美其名曰介紹環境,實則是一場場無厘頭的大冒險。
對稱:渴望沉於海市蜃樓?
5.「您是不是那種自以為拋出了深奧的哲學謎題,卻沒發現答案早就藏在日常裡的人?」
對稱:不眠之夜
6.他開始希望聖女只是一個普通人,或者至少不用身負聖女之名。
對稱:蛋糕與他
7.他認得心頭與日俱增的煩悶——那是每逢失去時,都會悄然來訪的老朋友、一個他從不歡迎的舊識。
對稱:七分甜的莓果香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想傳達的東西
1.弗洛因德第一次從逃避跳脫
遇見了卡莉露與古海潮兩位與原世界完全無關,也對他在巡航者之間其實算是成績較差的存在這件事沒有絲毫概念,真真正正的全新的開始,沒有任何包袱、沒有任何歷史,弗洛因德的心境於不知不覺間產生變化。
那句「絢爛之下依舊可能潛藏著不為人知的陰影」象徵著犬儒主義的軟化。作為同理心低落之人,在過去他更傾向選擇以這句話來解釋人類的虛偽(例如:暗潮洶湧如果看得見就不叫暗潮了),現在他將這句話用來解釋煩惱的表現方式。
四次連續的自我提問,也是他正在反省的表現。過去對聖女的「守護」得到了扭曲的詛咒,於是他有了新的意識:過去的「答案」是否才是問題所在?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2.魔法道具的二次開端
借用了官方NPC文森來誘導弗洛因德聯想過去為聖女製作魔法道具的時光,也在此時,他將愧疚與未能成功的使命轉移到了完成魔法道具和幫助在酒吧相識的兩位友人解決煩惱上,即使曾經失敗了仍希望能做點什麼來修復他過去搞砸的事情。
弗洛因德是一個擅長製造表象,卻缺乏本質力量的人。因此,除卻天分以外,也是他的魔法和其他概念相較起來不上不下的主要原因,恰好對應了他在第六夜的心聲:「沒有歷經創造的過程與痛苦就誕生的作品違背了魔法的本質。沒有經歷匱乏就坐擁金山銀山是剝奪了自我親身理解匱乏者痛苦的機會。」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3.弗洛因德的盲區
在社交場上總能如魚得水,他看見了所有的表面,卻獨獨未能深入理解聖女真正的需求。於是,發現這點的他產生了嚴重的愧疚感,出現這句獨白:為什麼非得是弗洛因德?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急迫,且自己理應是最親密、最靠近聖女的人,卻恰恰是最失敗、讓聖女最痛苦的人。
每一行字都像是沒有穿線的針,扎進他心臟的肉卻無法縫合什麼。
現在的發現,無法修復過去的創傷。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探討點
1.代償心理
弗洛因德將對於聖女的依戀與應盡的責任,投射到了夾縫酒吧的環境和人物上。過去有了情感和語言因素的失敗,所以他現在試圖用技術和行動來彌補。舊目標:聖女的幸福→新目標:友人的快樂。代償心理是弗洛因德從逃避型依戀中邁出的第一步,而是否能運用此心理昇華修復還是走火入魔則取決於他自身。
2.思考方式的重新定義
弗洛因德對魔法的定義變化,從功利主義向存在主義轉換了。他不再追尋一勞永逸的理性解答,而是將矛頭對準了他最不擅長的感性。並藉由《七步之遙》來引導弗洛因德放棄詭辯——但在這章節他仍是將書給闔上了。
●對稱點
1.他開始反思,魔法的定義是否僅囿於「魔法」本身。/也許讓魔法不再能以理論構築的魔法,就是最強的魔法。
對稱點:不眠之夜第六夜
2.「幸運嗎?如果她真的會這麼想,我會很開心的!」弗洛因德的笑容燦爛,不輸給眼前這位個性明亮的管理人。「只希望在我找到解答、提出報酬以後,她還會這麼想就好了!」
對稱點:逢魔時刻
3.就像他知道,聖女後來總是很難過,但只要與人交談,就又會立刻掛上那熟悉的笑容。彷彿那些夜裡他和他傾訴的悲傷與不著邊際的哲學詰問都是一場夢……
對稱點:不眠之夜第六夜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4.他曾到訪過一個世界,那裡的人稱魔法為奇蹟。若奇蹟即是魔法的別名,那麼最強大也最遙遠的奇蹟,對弗洛因德來講,或許自始至終只有那麼一個答案。
對稱點:不眠之夜第六夜
5.《七步之遙》
對稱點:從此整個故事都貫穿了七步之前,就連前兩個階段的章節也都只有六個就進到下一個階段了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想傳達的東西
1.弗洛因德也曾單純過
由王女作為開端,他察覺「守護」是什麼,也奠定了「只要一遇到情緒就會逃避」的基礎。那個「讓笑容永不止息」的初心,正是應證了古代的犬儒:只要你別擋住我的太陽。
接著他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選擇了只有理性的魔法師作為守護的對象,結果換得魔法師的無情和離去,亦意識到就算不去接觸感性,面對全然的理性,關係依然會有失敗的可能性。而被拋棄這件事,甚至比死亡更讓他感到被侮辱(不可抗力與被他人主動否定的差別),進而成為日後他不信任人的強化理由。
第三次弗洛因德不僅付出情感,還付出了智慧,最終卻遭致背叛。結合過往經驗,他試圖改變自己的行動方針,並真的順利獲得革命家的肯定,然而被「背叛」將他所有的努力在一夕之間全數推翻、嘲弄。
被「背叛」、「破壞」、「掠奪」發現因為是菜鳥所以好欺負,便一路追殺他賺業績,並且因為一次過於嚴重的意外,負傷墜入了聖女的世界。與聖女的相遇是自暴自棄的,但卻也因此意識到聖女純粹的好意,讓他即使深諳他的「守護」是有缺陷的,仍想試著再次「守護」誰。愛與恐懼的悲劇起點。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探討點
1.漸進式的失敗敘事
第一次弗洛因德學到的教訓是「自由的生活會帶來死亡」,第二次是「徹底的依賴會帶來屈辱」,第三次是「全然的信任會帶來背叛」。弗洛因德的無數巡航經驗裡,挑出了其中三次失敗來深化他的犬儒並非僅是無病呻吟。
𖥩弗洛因德
3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