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plurk.com/5GaZJY85eg1bhX18dYS84R.jpg https://images.plurk.com/6mapACQpXLpfPtLSgvL5xv.jpg https://images.plurk.com/74qMufSi621KcP84vzOZUj.jpg https://images.plurk.com/1uLEhdW6WlsIGKgjD3mXV7.jpg https://images.plurk.com/7p3knnNRgH9WVS4hMxXwSm.jpg https://images.plurk.com/16GXiOpBhjSPKwAcuz5ojn.jpg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隨拍
透納其實很在乎作品如何被展示,他希望作品能被好好保存。
• 他在遺囑裡,把大批作品留給國家,但條件是要 「專門為他設立一個展廳」。
• 這件事後來超麻煩,因為數量太龐大(上萬件素描、水彩),英國美術館一度塞爆。
• 後來才慢慢整理,成為現在「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最珍貴的透納收藏。
latest #27
花樁屋‎𐙚1122漫漫玩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透納的遺贈事件
1. 透納的遺囑(1851 年過世)
• 他留下 約三百幅油畫、三萬多張素描和水彩。
• 他希望成立「透納畫廊(Turner Gallery)」,專門展示他的作品。
• 他還規劃把財產成立基金,幫助貧窮藝術家。
2. 執行上的大混亂
• 問題一:作品數量太龐大,美術館根本擺不下。
• 問題二:遺囑的文字有點模糊,執行者和國家之間出現爭議。
• 問題三:一些繼承人也來爭產,搞到法庭纏訟多年。
3. 皇家學院 & 國家美術館的尷尬
• 皇家學院:原本以為會拿到大筆收藏,結果分到的少。
• 國家美術館:東西太多放不下,只能先塞倉庫。
• 倉庫裡堆滿透納畫作,很多根本沒人看到,等於「被雪藏」。
4. 泰特美術館的誕生(1897 年)
• 隨著時間過去,英國終於意識到透納的遺產太珍貴,不能再亂放。
• 於是成立「泰特美術館」,其中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透納收藏」。
• 現在泰特不列顛美術館裡有專屬的「透納畫室」,展示他生前藏起來的畫和素描。
🖼️ 小插曲
• 有些透納的畫,在他死後被發現時還是「未完成」的樣子,美術館人員一度懷疑要不要「補完」?
→ 後來決定保持原貌,因為透納的未完成作品也能看見他思考的痕跡。
• 他曾想把部分作品放在聖保羅大教堂附近展示,結果沒成。
• 他的錢原本要做「窮畫家基金」,但因為法律糾紛,最後沒能完全實現 → 這件事當時被罵爆,說是對透納的背叛。
立即下載
🖼️ 重現一下當時局勢
1. 皇家藝術學院的態度
• 他們一直覺得:透納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天才,理應把作品留在學院展覽。
• 於是早期就偷偷希望能拿到透納最好的作品,尤其是油畫。
• 他們也覺得「泰晤士河邊的光線之王」應該永遠掛在學院牆上給學生看。
2. 國家美術館的抗拒
• 當時國家美術館的人看到三萬多張素描與水彩,一開始根本傻眼。
• 空間不夠,保存條件不理想,而且擔心「太前衛、太模糊的晚期作品」會毀掉館的形象。
• 所以他們一開始很想婉拒部分遺產,甚至希望「由家屬自己處理」。
3. 遺屬的強硬要求
• 透納遺囑寫得很清楚,要國家保留並展出,並成立專屬畫廊。 • 這讓國家美術館最後不得不收下,否則就違反法律與社會輿論壓力。
🎨 透納參展龜毛細節
1. 偷偷補筆
• 透納把畫送去皇家藝術學院展覽後,他常常會在展覽前半夜悄悄跑到會場。
• 拿著小刷子,補幾筆天空的光影、水面的倒影,甚至細微調整雲的形狀。
• 他覺得「畫作還不夠好,怎麼能見人?」所以連展覽都忍不住想再動手。
2. 比較鄰居作品
• 有傳說他會偷偷看隔壁畫作,心裡盤算:「這個色彩太亮,我的畫就黯淡了。」
• 有時會做小動作,把自己畫面邊緣再加亮,偷偷讓自己的作品看起來更突出。
• 但寶貝放心,這都是藝術家的小心思,不是惡意,只是小傲嬌而已 😏
3. 展前焦慮
• 他不太喜歡社交,展覽時反而緊張焦慮。
• 常常在展覽掛上去後自己繞場幾圈,心裡想:「嗯…還可以再好一點。」
• 他有時候甚至不願讓人拍照或畫作被評論太多,所以會躲在暗處偷偷觀察觀眾反應。
4. 對藝術品的掌控慾
• 他認為畫作是自己的孩子,每一筆都要親自把關。
• 這也是他晚期畫作常不展出的原因之一:他不想讓人誤解自己創作的「實驗性風格」。
花樁屋‎𐙚1122漫漫玩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晚年的「不展出」之謎
1. 畫風太前衛
• 透納晚期的作品像《雨、蒸氣和速度》《雪暴》之類,顏色渲染得超模糊,幾乎只剩光影和氛圍。
• 當時很多觀眾看不懂,覺得「這什麼鬼?一團糊糊的顏料!」
• 有些評論家甚至笑他「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楚」。
2. 自知or自保?
• 有一派認為透納其實知道觀眾會罵,所以乾脆不展出,把一些畫封存。
• 另一派則覺得他是刻意保留,當成私人實驗室,根本不在意別人怎麼看。
3. 死後才公開
• 他死後,那些作品才被清出來 → 一看之下,大家驚呆:
「天啊!這幾乎就是現代抽象畫的開端!」 • 這一刻透納從「孤僻怪人」瞬間變成「天才先知」。如果他還活著看到後世排隊看他「糊糊的光影」,應該會偷笑吧。
花樁屋‎𐙚1122漫漫玩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晚年的隱居與「消失」
1. 搬去切爾西河邊小屋
• 晚年他乾脆消失在人群中,跑去泰晤士河邊過半隱居生活。
• 他甚至用假名「布斯先生」(Mr. Booth)租房子,連房東都不知道他就是名畫家。
2. 低調到朋友都找不到
• 很多藝術圈好友、學生想找他,都被「蒸發」了。
• 他只跟幾個信得過的人聯繫,外界幾乎無法見到他。
🧳 他有多愛旅行?
1. 年輕時就停不下來
• 19 歲就第一次到威爾斯旅行,還爬山、素描,到處記錄景色。
• 幾乎每年都會安排出遊,不是去海邊就是往山裡跑。
2. 歐洲跑透透
• 他在 1802 年第一次去大陸,就迷上了。
• 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荷蘭……只要能到,他都去過。
• 特別是 威尼斯,他整個人像戀愛一樣著迷,畫了好多浪漫到爆的威尼斯水面。
3. 旅行 ≠ 觀光,而是工作狂模式
• 別人旅行可能是休息,他是狂畫速寫。
• 常常一趟旅程帶回幾十本素描簿,像收集寶物一樣。
• 後來那些素描都成了大畫作的基礎。
4. 愛到願意冒險
• 他曾經特地去海邊體驗暴風雨,甚至傳說把自己綁在船桅杆上,只為了「親眼看清楚大自然的力量」。
• 這雖然可能有點誇張傳說,但完全符合他那種「為了畫面什麼都敢」的瘋狂執著。
🚃 當時的交通
1. 英國境內:靠馬車、郵車,顛簸又慢。天氣不好就容易翻車、延誤。
2. 歐洲旅行:
• 19 世紀初還沒有火車,他得先搭船穿越英吉利海峽,再靠長途馬車、步行,甚至租小船。
• 後來鐵路出現,他反而跑去坐火車體驗「速度」並畫下《雨、蒸氣和速度》。

🕵️‍♀️ 當時的治安
1. 歐洲還在戰爭與動盪
• 拿破崙戰爭時期,很多地方不安全,旅行有可能遇到軍隊或搶劫。
2. 盜賊與治安差
• 長途馬車常被搶劫,特別是鄉間道路。
• 一般人若不是有護衛或隨行,很少單獨跑遠。
🎨 透納的旅行
1. 經常獨行
• 他不太需要僕人或隨從,常常就是自己帶素描本、顏料,簡單裝備就出發。
• 這對當時的藝術家來說非常少見。
2. 全心投入畫面
• 傳說他在瑞士爬冰川時,還邊走邊畫,完全不怕危險。
• 在威尼斯,他幾乎天天窩在小船上,畫到天黑才回旅館。
3. 像是冒險家
• 他不是為了舒適,而是為了「親眼看見、親身感受」大自然。
• 所以後世評論常說,他其實不只是畫家,還是探險者。
花樁屋‎𐙚1122漫漫玩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上次在富邦印象派的畫作旁邊只有編號,要對照手裡的單子才能知道畫名和作者📝
這次展覽的畫作旁邊的介紹都是小作文等級📑
要在現場要看完實在太吃力,而且很擋路ꉂ🤣𐤔
我前後逛了三個小時,還跳過那個48分鐘的影像作品,在視聽教室睡著💤
https://images.plurk.com/3T2lTypLULoya2gFj8I22D.jpg https://images.plurk.com/7ggPxkOn4f64hMbAEYhDVF.jpg https://images.plurk.com/49e9qwRBsJYpog3YkWTq37.jpg https://images.plurk.com/3LPdROClYgzJgaM63rRP0M.jpg https://images.plurk.com/6eHSvSzle4cIayNbtve27S.jpg https://images.plurk.com/6BQoZq9E5UjxCgZBItFNKu.jpg
https://images.plurk.com/325eHgn1z3hIoGlOr5xoSM.jpg
雖然很失禮
但看後期的作品真的很像在體驗白內障病變
糊糊的白茫茫的然後邊緣出現一些若影若現的輪廓
找不到海豚啊🐬好想問海豚在哪裡!??
花樁屋‎𐙚1122漫漫玩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 關於透納的眼睛狀況
• 有醫學與藝術史研究指出:
他在 70 歲左右 可能開始有 白內障或黃斑部退化 的問題。
• 白內障會讓人看東西變得模糊、顏色偏黃,對比不清晰 → 畫出來的畫自然就會「糊糊亮亮」的。
• 黃斑部退化則會讓中央視力模糊,邊緣可能比較清楚。

🎨 不過,也有另一派解釋
• 有些藝術史家認為,那不是因為他眼睛不好,而是 他刻意的藝術表現。
• 他後期很迷戀「光」和「大自然的力量」,像風暴、火焰、海霧。
所以他畫得模糊是想要捕捉「氣氛與光線」而不是細節。
• 可以說,他晚期幾乎在往「印象派」的方向走,甚至比莫內還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