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質性研究自己從小到大的日記
latest #15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透過從收到的卡片中的emergent themes找出自己在別人眼中的特質:

➡️個人特質
Top 1 溫柔
Top 2 閃閃發亮
Top 3 有魅力的、單純、有臺風
Others: iconic、有幽默感、令人想聽你說話、令人敬佩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 work-related qualities
Top 1 認真
Top 2 很有自己的想法/見解
Top 3 努力
Top 4 負責、模範生/榜樣、有創意

Others: 領袖、老師、思考清晰、優秀、聰明、細心、多才多藝、文武雙全、用心、願意付出、積極面對事物、願意學習、不怕問問題、正直、專注力高、主動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 interpersonal qualities
Top 1 適合心事討論的對象
Top 2 善良
Top 3 真誠、看見人的需要、樂觀、和你聊天可以忘卻煩惱、成熟、熱心

Others: 親和力、很會帶動氣氛、be there for them、無私、細膩、不可或缺、照亮他人
立即下載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不是欸單純跟成熟的部分是什麼
單純這個特質出現的次數都是在以前教會的小組長那邊出現的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再來是日記的部分:
➡️日記從以前到現在對我來說的定位
國小:可以傾吐真相的地方
國中:和神說話的地方
高中:記錄生活,當時很喜歡的節錄 “Keep a daily diary of your dreams, goals, and accomplishments. If your life is worth living, it’s worth recording.”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從小到大的主要生活煩惱
國小:「真想要被人在乎」「我討厭我自己」當時的我覺得自己總是對他人來說還不夠,而且永遠都要追求並達到他人的期待

國中:常常感到很孤單。”I can’t be myself, or else I’ll hurt others.” 將自己比喻成一個當時很喜歡的吸血鬼角色(不是暮光之城XD)認為只要做自己就是自私的,會不小心地傷害到所有身邊的人,所以 “I feel ashamed most of the time”

高中:覺得自己很常在課業上或是人際上犯錯。寫了這句話每天樂觀地鼓勵自己:”Tomorrow will be a brand new day with no mistakes.” 很擔心被人遺忘或是不在乎。對任何事都感到有虧欠感。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從小到大的幾個很明顯的belief system:
國小:相信meritocracy,只要我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相信神,但家人更重要。「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學習到愛神愛到超過我的爸媽,我好像還不能。」
國中:愛情與暗戀男生作為生活中的escapism。將自己描述為damsel in distress。依然相信meritocracy,但開始有宿命論的觀點,認為神是一切的帶領,不管好壞都要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高中:開始耶穌化,當時喜歡的motto是一種很犧牲者的感覺:”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 有toxic positivity,被同學形容是腦筋急轉彎的樂樂,但到高二時從樂觀轉為對生命積極的心態。開始不想太相信meritocracy,而是感覺到自己是在社會上有很多privilege 的人,開始對很多事感到虧欠感。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大學:愛情作為自己生命中feel alive的東西,因為透過愛人可以體現出生命中真實、幽默又充滿矛盾的一面。哲學思想不斷地反動。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從小到大的aspirations:
國小:畫出一個房子的平面圖,想成為科任老師。日記常常出現漫畫元素,以及自己寫的英文歌詞。
國中:想學西班牙文,當翻譯。
高中:對創意寫作以及文學很有感觸,開始在日記中寫或是放英文詩,開始加入自己對於影視以及戲劇作品的心得與評論。建立個人網站、喜歡觀察周圍現象想社會學以及哲學問題。
大學:心情不好(尤其是戀愛時受挫)會寫英文十四行詩。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所以簡單來說⬇️
國小時期:外在驅使的道德/宗教動機 vs 日記作為一個屬於自己想像、解讀真相以及使自身有權威的空間
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成功、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國中時期:自我內化後宗教/道德的要求、追尋正義感 vs 內心因為自己不完美而出現的罪惡感以及羞愧感

認為比起結果,更重要是過程,因為義命分立,結果是神所決定的,所以自己只能不斷努力,而自己對於結果的期待只能由 “damsel in distress” 的敘事來代償,期許自己能被暗戀的對象所解救,脫離痛苦的升學日常。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高中時期:神學(個人與神的關係)vs 哲學與社會學(個人自身以及個人與社會他人之間的關係)

不覺得人努力就能成功(美國夢的破碎),當時還讀了of mice and men。開始質疑一切,包含神的存在以及人的生命意義,從樂觀的好萊塢情節轉變成悲觀且反思日常所見的現象,開始將目光轉向社會上的其他人,透過自己的敘事被他人挑戰才知道自己到底身處於世界中的哪個位階與角色。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從damsel in distress到bad feminist,認為強調女性的能動性在文學以及生活中一樣重要,並認為女性主義是可以透過個體們集體做微小改變而達到平等。
薇薇安逸
1 months ago
大學時期:女性保護主義 vs 獨立、性開放的女強人

發覺到實際的情況比想像中複雜,高喊著no means no的觀點可能導致沒有明確說說「不」的受害者被法律認為沒有被性侵之事實發生。而那些認為女性該被適當地保障和保護的觀點可能又是來自於統計數字上某種事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