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開始接觸東野圭吾老師的小說時,因為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用非常細膩的文筆描寫犯罪者(加害者)的心理,讓我在還不知道「犯罪心理學」的時候就對這個領域有了一點點興趣。
我個人的思考其實是比較極端一點,大概九成的情況下我都是同仇敵愾、代入被害者而完全無法去諒解加害者,但我認為理解和諒解是不同的事情,我會很願意去理解一些在我看來算是「不正常」甚至「扭曲」的心理,但完全不會因此而同情或過於同理。
所以在看名偵探柯南時,我對犯罪動機的感興趣程度其實往往比犯罪手法更多一點點。準確一點來說,我好奇的地方在於從「產生念頭」到「認真考慮可行性」到「計畫」到「實際施行」之間的變化(衝動殺人就是從第一直接到第四這樣),可惜柯南因為每篇的篇幅有限、而且原本它的主題就比較偏向用科學方式犯案(咳),所以犯罪動機一直不是會去太細膩描寫的東西,後來除了東野圭吾老師的作品外我也比較少看到類似讓我覺得很戳到我興趣的犯罪、推理類小說,就比較沒有繼續去想這個。
再來讓我重新燃起興趣的是韓劇信號(Signal),讓我認識了犯罪側寫師。這在當時的我看來是個非常厲害的領域!從犯罪手法去推斷犯罪者的實際形象,比一般警察調查的方向更加具體和具有針對性,讓我開始也會在看推理小說時思考類似的事情:會使用這種手法&凶器的人,會是什麼樣子的人?
當然我並未深入去調查這個領域,因為我的興趣只存在偏膚淺的方面。吸收到知識會讓我開心,但我偏好從我原本就感興趣的地方(小說)去吸收,所以我得到的知識都很淺薄,在這個影片中我得到很多我不知道的事以外,我原本就會思考的一些事情也擁有了更具體的名詞和方向去解釋,這讓我不知不覺就一直看了下去。
如他在說到容易導向犯罪動機(個人理解)的一些成分:神經質思維和敵意。
其實我就是一個非常神經質思維的人,所以戴先生在解釋時很多地方我直接就有辦法感同身受。我會在許多時候過於敏感並放大我的感受,如果我今天發生一件小事,那件小事會帶來的所有情緒都會在我腦中無限放大,所以我對自己甚至對他人都有許多惡意想法。某人可能只是跟我講話隨意了一點,我腦中的情緒指標會直接指向憤怒和受傷,只是我會通過自己的理性試圖壓制下來,用「是你自己太情緒化」、「這麼容易生氣,你神經啊」這種譴責自己的方式達到壓抑甚至化解的目的。
敵意是我比較不會有,但我從開始對犯罪心理有興趣時就一直有的概念,聽到這樣的解說真的覺得很營養很好聽。這同時是一個我不會有也覺得不正確、但同時又可以理解的思維。
還有後面說到關於犯罪酬賞的說明也是,應該算是主要連結到動機的方面了。包含仇恨解決、獲取錢財、得到快感等等,把犯罪動機分為三大類,這也是我在開始思考犯罪心理這領域時就自行分類出來的,如今看到專家詳細說明,真的覺得內心有種激動。
裡面也還有說到一些關於罪犯「扭曲認知」、「合理化」等等的犯罪心理,也是我一直很想聽的,如今知道這些是真實存在,也滿足了我部分求知慾。
我覺得自己的心態偏向,會去了解某些人犯罪的意圖,也因為了解,所以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去做這樣的事,因為我不會有那些想法和意圖;因此我不會擔心說「我怎麼對這種東西感興趣」、「難道我有這種傾向嗎」之類的,我覺得我想理解某個東西,跟我想去做是完全不同的事。
當然我這邊只講了我感興趣的地方,這個訪談還有更多面向的討論。
一早看了這個直接讓我清醒,莫名其妙說了很多話……我要去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