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表達蕭邦作品的一些感想》

杰維茨基Zbigniew Drzewicki ,波蘭鋼琴名師,蕭邦大賽創立者之一,並長期擔任大賽評審。傅聰於1954赴波向他學習。下面的摘錄,算是揭示了在大賽心中的蕭邦(至少在草創初期)是怎樣的面涵。簡述之,蕭邦的音樂是一種生根於過去的傳統,開出新時代浪潮的作品。是一個溢乎於情,卻講究節制的揮灑,而非毫無控制的擺弄。探究鋼琴的表現,但不逾矩。需要合乎古典性格與浪漫性格,將複調之架構與歌劇之浪漫揉合表達的複雜群體。力求個人見解、感受,但並非毫無章法地亂來。
「隨著美學觀念的演變,大家對蕭邦作品的了解也不斷在那裡演變,另一方面,關於他作品的表達,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見解同時存在」

「最流行的一種分類法,是把蕭邦看作一個浪漫派。從時代精神和當時的一般氣氛著眼,是準確的;但一考慮到蕭邦的風格,這評價就不準確了。因為浪漫主義這個思潮顯然已趨沒落,把蕭邦侷限在這個狹窄的思想範圍內,顯然是錯誤的。」
「蕭邦的音樂以革新者的姿態走在時代之前,調的體系的日趨豐富是由他發端的,他的根源又是從過去最持久最進步的傳統中引申出來的:蕭邦認為莫札特是不可幾及的“完美”的榜樣,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他一生鑽研的對象」

「在蕭邦的作品中,沒有一個小節沒有音樂,沒有一個小句只求效果或賣弄技巧的」
「愛好抒情的人能發現無窮的詩意與感情;愛好史詩的人能找到勇猛的飛翔,戰鬥的衝動,甘美的恬靜;喜歡古典精神的人可以欣賞到適如其分的節度,條理分明的結構;長於技巧的人會發現那最能發揮鋼琴特性的樂曲」
「蕭邦雖然受當時人的慫恿,從來沒寫作歌劇,但他從小極喜愛這種音樂形式,使他的作品受著強烈的影響,例如他那些可歌可詠的樂句,特別富於歌唱意味的篇章與裝飾音,與行雲流水般的伴奏—據他自己說,某些作品主要的美,往往就在伴奏中間。」

「凡是以虔誠的心情去研究蕭邦作品的鋼琴家,都應當重視作者的表情是樸素的,自然的」
立即下載
「與蕭邦的精神最接近的鋼琴家,一定是不濫用他的音樂來炫耀技巧的...不願意把他侷限在一種病態的感傷情調以內,而結果變成多愁善感的面目的;他們對於復調式的過度段落、伴奏部份的流淌與比重,裝飾音所隱含的歌唱意味,一定都能了解他們的作用和意義。」

「鋼琴音響的天然的限度,決不能破壞:不論是極度緊張運用最強音而使樂器近乎“爆炸”,還是為了追求印象派效果,追求“煙雲飄渺”或“微風輕飄”的意境,而使琴聲微弱,渺不可聞,都應當避免」

「凡是歪曲樂思,超出適當的速度的演奏,亦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