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瑪爾大師班筆記

連假就該繼續上課(咦
法國鋼琴家艾瑪爾在演奏廳帶來了九十分鐘,不停讓人腦袋像是演煙火爆炸般的思路,拼命點頭去贊同這位鋼琴大師在營造樂曲上的諸多想法。

https://images.plurk.com/1lKn5l92zOLuh4wtj0qYn7.jpg https://images.plurk.com/70eu6ary6Muw30lAsxJ3xF.jpg https://images.plurk.com/5E4kNxFMGnMrAFGrjVNT4B.jpg https://images.plurk.com/5EVuoT4qlnsif1XQ3W5vhr.jpg
latest #6
艾瑪爾先是提到李斯特這個作曲家會演奏很多樂器。演奏者需要想像如何去營造更宏大的聲響,更豐富的音色,在聲調裡面不掉的變化。現代鋼琴可以做出很的聲音,但在色彩上有所不足,而那就是鋼琴家需要去輔佐他的地方。

單純運用手指,鋼琴家可以演奏出很乾淨的聲音,那會在巴哈或是布列茲時受用。但在李斯特這首幻想曲與賦格S.529,他會想要點模糊朦朧的聲音,去營造李斯特想要的神秘。他做的是讓音與音之間有連結,做出了延音,而不是乾淨利落的每個音符。他指導學員不要用手指去施力,而是藉由手臂的延展去引導整個樂句的流動,在用手的重量去彈出琴聲。
反過來在貝多芬第三十二號奏鳴曲第一樂章,因為作曲家當年演奏的鋼琴在音色上非常乾淨的,但現代鋼琴做不到,所以這又是鋼琴家的功課。一個斷音的橋段,他雕琢了學員的演奏方式。學員原本是手指離開鍵盤用手臂移動去演奏,但他要求指尖不可離開,只是用手指的架構去移動,讓音符的斷點緊密結合而不是有明顯的間隔。
艾瑪爾非常非常要求演奏者去「聽」。首先是聽鋼琴的聲響,是如何呈現。再來可能更重要,是聽鋼琴的聲響在音樂廳的空間裡怎麼出現。他會要學院想像他演奏的時候,在音樂廳最後一排聽起來會是什麼樣的聲音,或者是去思考貝多芬所寫下的動機、變化,在觀眾席上聽起來會如何,和應該聽起來如何。演奏者需要用能力去說服和解釋這些細碎發展的主題和變化給觀眾同。同時他有提到,演奏上給出情緒是可以的,但同時也要斟酌到底聽起來如何,效果怎麼樣。聲學效果上需要保持克制,讓最後的聲音是符合作曲家原本的意圖。
立即下載
另外艾瑪爾對於和聲的思考非常深遠。李斯特的和絃他說要做出廣大像是宇宙的聲響,拉威爾的和絃卻有時如爵士樂、有時像吉他,有時卻營造了可怖可怕的角色。並且在和絃的營造上,他講究雙手共同合作,去製造更集中的聲音。聲音不是只有肌肉上的大力,而是仰賴聲音共振、集中去做出真正的強音。而且和絃,不該是單獨的存在。演奏者必須去引導和絃的方向,將他們彼此連結起來。他亦提到演奏時必須像說話一樣,貝多芬左手分解和絃可以不用該都做得平均分配,而是要有一些輕重的權衡。再跟右手的旋律,也是像說話般的有抑揚頓挫,兩手再各自用不同的語調去說出來。同時,還可以藉由這個輕重的漸進演變,去展示這個段落的主題架構。
艾瑪爾對於拉威爾的想法也值得品味。對我最震撼的是這些「拉威爾不該有彈性速度。他是種反浪漫主義的,跟史特拉汶斯基一樣精準的呈現」。艾瑪爾要求學員整個〈史卡波〉的樂章保障精準穩定的節奏,像是個鐘錶匠一樣,或者進一步地說小地精的恐怖與陰森就來自於此。同時講究聲音的極弱,因為原詩就寫了他是不知道史卡波會在哪裡冒出,極弱是去打造他可能在這可能在那的可怕。而拉威爾在譜面上已經寫的精細,演奏者要做到就是把這些細膩的變化呈現出來。有關節奏,艾瑪爾還提到演奏音樂就是控制時間。在這裡,他講究節奏固定,但在延音踏板的運用去做出泛音,進而讓泛音有種改變時值的效果。
最後想稍微抱怨下兩廳院這次主辦大師班的一些狀況。先是時間有點混亂,到了表定開放入場的六點半還沒完全set好,最後的拍照環節也是兵荒馬亂的。指導學員會彈奏什麼曲目,也得到現場看到節目單才知道。但這些算是小小的問題。

大問題在於,今天的翻譯男士真的是非常的不Ok。我可以聽出來,他有非常好的英文功底。但在音樂知識的薄弱上,他絕對是不合格的。很多艾瑪爾的精細解釋,不是被省略就是被扭曲。他根本沒辦法抓到艾瑪爾當下講解了什麼音樂上的意圖,所以翻出來的東西就時常偏離主軸。兩廳院既然主辦了這場大師班,或許也得重視下對應的環節究竟有沒有達到同樣的等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