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ʎqqɐ%abby∀
3 weeks ago
聊聊關於剛過去爆倉200億美元的事

最近剛好正在為一家跨鏈支付的公司實現架構。

大家都說過USDe 循環套利後,提供給合約的流動性不足的事,我就不重複了。

我來說說DeFi 市場比以往非加密可等兌資產的更不可預期的劣勢。

這就是:衍生層級的擴散速度很快,這導致通過AMM 提供的近乎無限的流動性以O(n^2) 的交易磨擦下消耗掉。

你可能會說現實的期權和認沽認購票據結算不是更加會因為沒設立被動做市商套利而損失更大效率嗎?

答案是會,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Aʎqqɐ%abby∀
3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鏈路越長,流動性越難補足,自動做市商不是萬能,這受限於區塊結算的傳播速度。而defi 的跨鏈橋接特性會以兩倍弱化能鎖定的資金。例如一個簡單的情況:提供usdc to solana 時,要同時提供usdc to susdc和 susdc to sol 質押,1:2:1 的四份資金。反而對銀行或者cex 來說,準備金不按對計算,可以集中共用。實際所需的流動性小很多。

銀行的運作變相是一個鏈下的PoW ,取代了鏈上質押的PoS;以產生金融服務費作為利潤。

流動性不足在鏈上稱為質押不足,原因是具體賣方抽走了質押。這情況幾乎沒法避免。

本來保險由慢速流動性和提高結算費用解決,現在不過是由以循環套利提供虛假流動性的人的保險條款支付了而已。
Aʎqqɐ%abby∀
3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鏈上成交很便宜,是建基於人為合約模式匹配現存交易模式且有足夠冗餘的前提。否則spike traffic 超越未抵押質押時,成本和風險由抵押方承擔是很直接的邏輯。

衍生品的風險五花八門,但無論第幾次,我都覺得這個市場的投資者的成熟度比起實際資產市場的要高得多。真的能理解好安全性判定準則和可能危險性的具體位置。

同時,我也不斷地下調鏈上的資產效率的評價,為了facilitate 「交易」這事而凍結的財富有點太多了,為了維持而又只能創造出更多的資產,最後讓生態更惡化。

就像交通的十字路口,為了解決堵塞我們加了L n+1高架路;為了讓L n 和L n+1 接合,路口和交通燈又更多了。
Aʎqqɐ%abby∀
2 weeks ago
市場有效度被Jane street 等多次證明是人力解決NP 優化的遊戲。

金錢和基建在DeFi 中,只我一家之言,是虛胖。交易(字面意思,不指投資賺錢)資產的人永遠是對金融系統產生實質價值的人,但某些時刻反過來了,甚至有時連交易二字多想兩秒,都有點語義飽和(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在重複盯著一個字或者一個單詞長時間後,會發生突然不認識該字或者單詞的情況)了。
立即下載
Aʎqqɐ%abby∀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好奇怪, 怎麼少了一個回應, 幸好有備份, 可以再插回去
有點看不懂但覺得應該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