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崇高與美之起源
latest #22
艾德蒙比我想像中炮火更猛烈欸wwwww
28歲就有能力闡述美學更因此改變後來的人真的是強者,更別說他是法律世家出來的(
&這本推薦序真的有夠好看(喜歡)
我也很喜歡翻譯在「感覺」的劃分,乍看的話艾德蒙是極度重視人的「感覺」的,卻絕不是純粹的、本然的「感覺」。
他對那種初階的感覺可說是嗤之以鼻wwwww
立即下載
🌌第366塊補天石.gif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艾德蒙對於感覺、想像任何涉及感受性的、情緒的內容都很小心的選擇用詞,區分(而非僵硬的定義)與選擇的思路都非常哲學,甚或可以說美學(尤其是崇高)就是他的其中一個哲學系統。
大眾品味所稱的感受性與美(瞬間的、忽而來的情緒感觸),與經過判斷的、有意識的品味,其中生發的「東西」是全然不同的。
將那未經雕琢的、本能的、未有訓練的、無能理解的感覺,或許是純粹的,卻是動物性的,無法提升道德性的。(這個道德性不是指社會規範的,而是哲學範疇的)
這個「道德性」對於人的內在起到重要的意義。
艾德蒙是保守主義的擁護者,又受到經驗主義影響,這部分也很有趣(
書比我想像中好讀很多,其實也是薄薄一本,但這種理論書本來怕會昏昏欲睡,結果還蠻好看的(各方面)
在哲思上很讓人驚艷(尤其想到他27、28歲出這本書更讓人歎服)
因為各種陰錯陽差,感受到崇高美學、壯學的追求是多麼誇張的符合我的喜好之後,這確實成為我有那麼一點精力時的娛樂。大概在幾年前就有發現很多東西的娛樂性已經不再可以給我什麼感動,不是在看那些東西的時候不再沒有感覺(看八點檔俗濫戀愛劇情還是那種俗套到我可以在腦中切割分鏡、劇情話數發展的故事,我都還是會哭得唏哩嘩啦),我最近理解到這類的故事對來我說就是短影音一般的存在(非貶義,只是傳達他在我心中的定位是:快速、無須專注、立即可投入,且有成癮性)。像我最近有有意識到,韓漫對我來說就是短影音一般的存在(我有超嚴重的一旦看了,就一定要一次看到最新章節的強迫症)
故事性的東西對我來說一直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成癮性,無論那是什麼樣的故事,我都會非常投入的思考那些設定、發展、分鏡的操作。(即使很多時候破綻百出,仍有其可思考的空間)
但這些東西沒有一個可以留在我的腦袋裡,這幾年真的看了不少韓漫,光我星期六在家休息的時候,我就一次看了三四部,但真的是關掉的當下我就想不太起來男女主角的名字的程度←
有幾本勉強還能留在我的腦中(很粗略的記憶,多數都是靠畫風記得),但多數真的是沒幾天我就忘光光。有時候我其實會有好幾天都在思考某些韓漫裡的情節或是一些小細節,但多數來說都不太能留下什麼(記憶總是模糊)。
我其實真的記憶力不是很好,而多數的東西對我來說已經缺乏衝擊性。能讓我反芻的那些東西,我始終思考為什麼是那些,除了與自我生命的共鳴、在恰好的時機裡相遇--這種缺乏驗證,純粹且劣質的經驗歸納,並不太能完全說服我自己。這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去讀更多東西的契機。
但終歸來說,就是我已經不再覺得那些大家覺得有趣、驚豔的東西很有趣、驚喜了。學生時代我就特別喜歡看暢銷排行,去閱讀大家在討論的東西,比起知道現在在流行什麼,從那時候就完全是為了研究「為什麼大家喜歡這個」。對於多數人們的喜好是什麼,我在那裡和別人一樣、不一樣,這一點也是我作為覺察自己的方法。
🌌第366塊補天石.gif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雖然扯遠了,但在美學的範疇裡,或者該說無論是藝術或是文學範疇裡,一直都有所謂品味的高低。雖然我並不認為有階級是什麼好事,但我最近意識到高低的使用,是為了讓這一切更簡單好理解(粗暴的詞彙劃分),所謂的低,就是那些憑藉著純粹的本能、短促且稍縱即逝的感受性。
說到底,現今許多人們對於自己的情緒其實是近乎不理解的(包含我自己),即使我們其實具有本能性的共性理解(知道悲喜之差),卻在此範疇背後更深層的情緒變化、情緒的來源、如何影響自己一無所知,並認為這作為原初且理所當然的感受,無需去做任何的學習或是調整(甚至可以說,根本從未想過有什麼問題,只是在感到快樂時,希望延長快樂;在感到痛苦時,希望痛苦能夠止損,在學術上,就是只針對現象去反應)。
這種感受在生理與心理的變化無處不影響著美學,而對於美學的理解、體悟,也將影響你看待作品,遠至人生、自身的方式。
談及這些情緒、感受時,艾德蒙將其區分為「自保性」和「社會性」,就如他所說,崇高(帶來的震撼)與「美」是截然不同的,崇高許多時候並不是美,卻是更深刻的,是「自保性」的;美是舒服的、一定程度的共性,具有明確的「社會性」。
🌌第366塊補天石.gif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因為愛德蒙是很虔誠的教徒,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他說「神的智慧不是我們的智慧,我們的道路也不是神的道路」。
🌌第366塊補天石.gif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真的很喜歡艾德蒙說「悲劇性常是一種非常高層的快樂來源」。
因其複雜,我們並不能將這些論述裡的「快樂」以單薄直線的方式去認知詞彙的意涵。
以及「我擔心在探索這種本質時,把純粹出自於身體的機械結構,或者來自於自然框架和心理構造的情感因素,歸之於某種判斷能力針對眼前對象所做的結論;因為,我想或許在我們情感的產生方面,理性的影響層面並沒想像中那樣廣泛。」
在理性和感受性的敘述裡,我真的覺得艾德蒙非常溫和與溫柔(?)
在看痛苦與愉悅如何交織,並促使人類行動、產生更富複雜性情感的時候,就覺得人真的是帶有原罪的生物,真的好賤(rofl)
🌌第366塊補天石.gif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如果我們把任何在悲劇中得到的滿足大部分都歸之於一種認為悲劇是虛構的,而且它的描寫也非真實的想法,那我們就犯了很大的錯誤。悲劇越是靠近現實,越讓我們遠離所有虛構的觀念,它的力量就更完美。但是不管它的力量是何種,它永遠無法接近它所表現的對象。」
我真的愛死(?)想到這種概念如何影響透那我就超喜歡←
這種悲劇性的愉悅重點來自於一定程度的距離,這種對悲劇性的欣賞並非來自想要毀滅他人的反社會性情。而是一種更深邃的,人類對於自身、他者的同理、探索以及昇華。
🌌第366塊補天石.gif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不認為本能性、純粹的,甚或可以說是質樸的,這些瞬間迸發的感性(激情)是無意義的,也不曾認為它們低俗。即使我時常不能理解他人,我也認為每個作品的存在就是意義,無論他是否愉悅了他人,但他是創作者作為人類這個個體,對於創生欲求的某一種回應。(無論是什麼樣的反應)
而我逐漸前往另一條路的原因,就只是因為對我來說不再能帶來趣味而已。
也只是因為我更想知道那些之所以能夠被認為「深刻」的人事物,那些被我的(或者是某種人類共性)「大腦」與「記憶」所選擇的,究竟包含什麼樣的特徵與其在此之外的意義。
/
syn- (sym-sys-syp-)chronic
dia-
雖然是個意外,但總體來說,我覺得一旦對這些東西產生興趣的人,都無可避免的,會在某個時期忍不住注意建築構造的象徵意涵。
很早之前,或許是出於一種本能,或者只是一種自不量力,我就常常在意那些建築物構造的意義。最一開始,再
在任意創造的年幼大腦裡,我起先想當的是一名建築師或是室內設計師,直到我理解到我的空間概念爛到令人髮指。
但我其實沒有想太多,沒有一定要成為什麼,不過我仍然喜歡看建築構造,沒看懂,也沒有一定要深究,卻拍了好多建築構造圖......今天才翻到去年哈利波特影城,拍的全部都是造景的構造細節解說
🌌第366塊補天石.gif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看艾德蒙說明建築物的角度,又或是柏拉圖崇尚的那種Naif建築式,就有一種一切都兜在一起的感覺。
文化於我而言的定義,就是一個人活出的模樣,就是文化的體現。我們身邊所有未曾理解的事物都是一種思維上的象徵、傾向以及選擇,包含所有我們的思考,如何回應自己與他人,自己如何詮釋他人與自己,如何選擇自己、看待自己這個生命,乃至社會、世界。
那個最終的模樣,就是文化的體現,也是生命之「美」,也正是美學之所以生發的原因。
對於生命的奧義,最終都存在了這裡。
什麼都繞不過康德和黑格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