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我小的時候,還是國編本的時代,讀的童書聽的兒歌,都是中國美學那套,而且是北方中原的美學。
所以春天的時候小苗會從結凍的土裡破土而出,夏天的時候潺潺溪水與涼涼微風,秋天的時候滿山遍野的紅與熟透的堅果,冬天的時候在銀白大地等迎新年。
我小時候沒有感覺,但現在越來越覺得割裂。
latest #15
小明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即使是在極端氣候還不明顯的時候,台灣都沒有出現過秋天收稻冬天只吃大白菜白蘿蔔的時期。
台灣一年十二個月都有新鮮蔬菜。
連稻子都能種三期。
除了一年一熟的水果有比較明確的產季,實在很難透過童書上那些景色與食物來辨識季節。
啊真的是這樣耶
當時就覺得很遙遠了 沒有身邊的親近感xd
最近又是進入秋天的季節了。
我看著一本介紹家庭菜園的童書,感到迷茫。
童書是歐洲人寫的,內容是老爺爺帶孫子在家中庭園種家庭菜園,介紹一年四季可以種什麼作物。
童書畫的很棒內容也很棒。
但,這根本不是台灣人的生活。
小明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童書世界感都被溫帶地區的文化霸佔了,而且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
大家都知道的一年有四季,4月春天萬物復甦12月冬天白雪紛飛,但那跟熱帶與亞熱帶有什麼關係呢?
跟南半球又有什麼關係呢?
前兩年我買了本《我們的節氣》的童書給姪女寫暑假作業用。
我翻了翻...感到嘆息。
節氣也是溫帶地區的定義呢。
裡面的景色與習俗都是溫帶地區才會有的。
到底跟我們亞熱帶地區有什麼關係呢?
但我們至今還是按照一年四季24節氣的習俗在走。
小學生在炎熱的10月學習著什麼叫寒露和霜降,看名字就知道這跟台灣氣候一點關係都沒有,卻好像成為我們一個依歸(?)
真的是這樣XDD 有幾年甚至到12月都還很熱,和那些大小雪完全割裂
教材也都還是這樣呀,雖然不太會明確講節氣,但隨手抓個小朋友,問他冬天是什麼景色呀?或我們來畫個冬天吧!
十有八九都跟你說下雪或畫雪人...
小明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四季印象其實是溫帶地區的四季印象。
這真的很割裂。
雖然問我冬天是什麼景色呀?我也只會有5點天就半黑,終於可以穿長袖了這無聊的印象。
小明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想起一個冬天的印象。
喜歡在上下班時間飄來的冬北季風挾雨。
超溼!超冷!超討厭!
這是台灣北半部冬天會有的共同印記。
但從來不會出現在小朋友描述冬天的畫面裡。
我想起幾年前有個噗有類似噗主的感慨,覺得小孩子從兒童向出版品學到的都是外國的四季風情,然後留言有很多噗主和旅人們四處蒐集來的以台灣氣候環境為參考去創作的繪本。(好像還有非繪本類的故事)
真是太好了現在有比較貼近在地生活的繪本。
不像我小時候,寫作文或讀文章時,看到的都是溫帶地區的四季,只要一提起春夏秋冬腦內浮現的就是國外的景色與字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