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任務(4/10)
力晶2025藝文饗宴 — 捷克愛樂
https://images.plurk.com/22XlPXQqb3kES8izgFTHrY.jpg
latest #8
於斯光輝十月,臺灣的樂迷迎來了一個遠道而來的貴客,演奏一個晚上,一個屬於民族榮光的聲響。捷克愛樂在首席指揮畢契科夫領軍下,為我們獻上了情感上令人感動、聲響上令人佩服的史麥塔納《我的祖國》。
這場音樂會或許先從捷克愛樂那得天獨厚,如同樂團藝術總監Hanc所說的,獨樹一格的聲響開始談起。那真的是種很難形容的聲音,那股微妙的差異感受我在今年有類似的經驗。同樣都是白天的日光,但在臺北與福岡兩地,你就是感覺到那個光線感不一樣。可能是緯度、溼度、溫度或是周遭建築的反光,但又說不上來到底差在哪里。捷克愛樂的音色也是一樣,比起其他樂團就是有個差異性,但很難透徹的說出到底在哪。很像是煙燻過卻沒有嗆鼻,很像是花草的柔和卻又更堅韌,整體帶有點黯色的但又閃耀無比,聲音維持清晰透徹卻又細膩合攏。捷克愛樂的聲響就是如此複雜的綜合體,而且聲音的穩定程度真是驚人的好,有力的美聲、旋律性十足都貫透整晚的演出。
這無庸置疑的是一個頂尖的超級樂團,其聲響可以說一打開就讓人著迷。尤其是這個樂團能做到的弱音之美好,即使是到盡頭也讓人難以忘懷。怎麼能做出彷若華格納《羅恩格林》聖杯動機,在水中淡淡發光的卻又美到不可方物呢。他們的低音大提琴和大提琴獲得我今夜心中最好的一面,有質的深,有量的廣,但卻又包容的兼納更高音的絃樂同伴們,忠實的展現自我又支撐他人。
立即下載
至於看首席指揮畢契科夫的動作確實有那麼一點點的無聊,他的拍點獨特到看不懂,手勢跟肢體,恕我僭越,很像是在隨意的擺動身姿。但耳朵傳來了,卻是畢契科夫音樂塑造的細膩、溫暖,一個發自內心讓人享受的方式。畢契科夫整體的速度營造偏緩,音樂也少有激昂噴發的方式去表達所謂的民族性。他的手法像是將這六個樂章轉為迷人的油畫,整體的打光施以柔和略微昏暗的方式。然後用著細膩的筆觸勾勒史麥塔納那些大量的、反覆的、細緻的音型,像是畫師不停的重複近似的塗抹,去勻開色彩邊塊的模糊。畢契科夫手下的捷克愛樂,就像是連成整片的畫作,聽的到各個樂器的獨自聲響,卻彼此像是沒有邊界的互相融合。
加之以,史麥塔納原本的作曲手法就充斥著大量能用以抒景的橋段,流水、陽光、森林、古魂,這些元素當然是不被畢契科夫這位歌劇大家所放過。他拿捏著那些重複細小音型,將每一個都點到美好的形狀,然後讓其大量增生複製。這讓畢契科夫不需要做出太強烈而刻意的渲染,音樂裡自然而然的會有股感染力生成。
在這麼好的組合下,這場《我的祖國》自然的好,不論在感性層面上與理性感受上都是。〈古堡〉在豎琴的亮麗聲響中展開,隨後捷克愛樂的銅管揭露了整夜溫和卻有力的主基調,與木管同伴一起漫歌。弦樂又細膩又發散的好聲,像是風吹過樹林發出的沙沙聲響。〈伏爾塔瓦河〉潺潺之水卻同樣是弦樂的展開,如流、如江、如河上之波,後方的管樂激起了千流。但畢契科夫恰到好處的中慢與打暖的光,使人像是漂浮於這條大河上看波光粼粼之反射。其後的〈莎爾卡〉又是畢契科夫的一大絕技,開局他就讓樂團著火,聲響不疾不燥亦不爆裂,卻點出來了非常明確的火焰一般的印象。但後方的抒情又揭露全然不同的感情方式,再與那些偽裝與殺伐,會完全感嘆畢契科夫對於畫面營造的功力。
然後有鬱鬱蔥蔥的森林與民謠的舞蹈交錯,讓〈波西米亞的草原〉充斥的活力。最後的二聯畫以幽魂與衛國為題,思古之往奏的深沉,唱保衛慷慨雄壯,捷克愛樂用樂音喚起的是一種意志,以古老的傳承為依據,以前人的犧牲為憑依,最終唱出的是捷克人整個民族願意守護家國的意志之聲。
捷克愛樂來演《我的祖國》,是另一種「我們的樂團,我們的樂曲」如此自信的展現,彷彿聽到捷克愛樂的成員這樣說著。他們就像是閒庭信步的,在森林裡漫步,在大河上游泳,在古老的故事中成長,也在家國的榮耀中站出來一同守衛。故此,但或是得進一步昇華為「我們國家的樂曲,我們國家的聲響」。捷克愛樂以穩重的述說,以自信的述說,以有力的述說,成果就只是兩字:動容。

民族的驕傲,不需要大聲的炫耀,只需要存在於心中,自然會流露而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