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 ω )( ▼ )
3 weeks ago
#綜合鍋
關西行
——————
太陽之塔|萬博|USJ|任天堂博物館|西芳寺|Light Cycle|La Collina|近江八幡|虎屋菓寮|水御堂|竹中大工道具館|兵庫縣立美術館|桔梗隼光鍛刀場|姬路城
latest #11
( ω )( ▼ )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太陽之塔
因為第二天的行程是萬博,所以決定第一天就直接先去看1970的萬博會場(現為萬博紀念公園),太陽之塔可上網事先預約並且門票就包含公園門票,當天看太陽之塔現場票是完售。因為要看太陽之塔,在同事強烈遊說下出發前也看完了《20世紀少年》。
從單軌車站出來看到太陽之塔本人的時候就已經很有震撼力。
近看的時候就是,哇──
更近看是,哇哇哇──
除了在不同角度有不同感受外,因為從下午待到近日落,覺得不同時間也會散發不同氛圍,型態很明確但又充滿層次,很神奇。
( ω )( ▼ )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大概14:00。
14:30斜後側。
背影。
15:00進入塔內前仰望。
( ω )( ▼ )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17:00離場前。
18:00變得神秘。
立即下載
( ω )( ▼ )
3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太陽之塔的入口在它的背部,進去之前抬頭仰望的話就是上面那張仰望視角的照片,覺得非常震撼。
↑平面圖
太陽之塔內除了一樓如果要拍照需另繳500円的費用,需要填寫簡易的確認拍照限制表格,限定手機,並且要裝在他們的塑膠套裡。不過因為想說都來了還是付錢了。
現在的太陽之塔是2018整修過開放的版本,並非完全復刻1970,參觀動線從一樓一路向上而建造與整修過程會在參觀結束的向下動線上以照片方式展示。
( ω )( ▼ )
2 weeks ago
一樓會看到手稿:
及「地底的太陽」,現結合投影方式展出:
( ω )( ▼ )
2 weeks ago
太陽之塔的外部有三個臉,上面金色的象徵未來,背後黑色的是過去,中間的臉是現在。內部的「地底的太陽」是生命的起源。
而太陽之塔的內部是「生命之樹」,由下而上展示了生命的演化,所以一開始就是從一些海底古老生物開始,撇除藝術形式,其實架構很簡明,但也因此很有張力,樓梯在筒狀的空間裡一路向上也就是往處於高處的未來走。
視覺超級強烈,旁邊會有解說牌介紹各層的內容還有所有物種,前面的小朋友看得超級興奮。
( ω )( ▼ )
2 weeks ago
牆面的片片有實體的反射板以及沖孔的吸音板:
樹頂,所以有人形:
到了樹頂可以看到生命之樹一覽:
( ω )( ▼ )
2 weeks ago
以外觀來說,內部能爬到的最高高度就是手的高度,也就是象徵著「現在」的高度,未來是無法到達的,能抵達的永遠是現在。
可以看到兩隻手臂的內部,從裡面看那兩隻手就是兩個隧道,洞口寫著「通往未來的道路」。
畫面很魔幻,燈光會一直變化:
( ω )( ▼ )
2 weeks ago
其實構成都是很機能的,就是手的鋼骨結構,還有兼具檢修和逃生的梯,但配合手部尾端收束尖尖的形狀就覺得很魔幻,好像真的會通往哪裡,架上梯子就像開闢了路徑一樣,忍不住一直盯著看的兩個洞口。
主要參觀動線到這,回首也是覺得很簡白(褒義)而現場感受的張力很強。下去的動線就是剪刀梯結合了當年與現在的幕後紀錄。
看到今年一檔岡本展有寫到一點點這段:
《予感》とその時代 | 岡本太郎記念館
( ω )( ▼ )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幕後紀錄架構大約是這種感覺,亂放幾張:
( ω )( ▼ )
2 weeks ago
再來要走出塔(累)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