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生氣囉
村婦瑪麗安和木匠彼得結婚14年,之間夭折無名的不算,有名字的孩子有4個,有兩個沒撐過疾病和寒冬,家裡倖存一男一女,不久之後肚裡又懷了一個。那個年代的女性都像瑪麗安這般,不停的生產,繁瑣的家務,存糧不足時得讓出自己的一份給孩子吃,夜裡得不時顧著孩子而難以安眠。
然後裡面地位最高的休爵士之妻,是個枯瘦小個子,在嚴冬還會因為身上的斗篷禦寒不足,手指滿是凍瘡⋯⋯裡面每個女人都肌黃面瘦的,讓人一點綺想的空間盡無⋯⋯封面「人妻」根本是騙人翻閱的⋯⋯(喂喂)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裡面寫的農村生活日常,冬季可謂是生存之戰,老人小孩產婦熬不過去時有所聞,留下來的家人再怎麼傷心也只能無奈問天,對他們而言更難過則是少了勞動人口要怎麼補上⋯⋯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儘管連溫飽都有問題,村人們還是得上繳物品和作物,農田和牧場都是爵士的財產,作為領主的休爵士則會跟商隊或他領交換回來一些其他有價物資。然後發配一部分給領民,確保他們都有均分到足夠的資源。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當領民有人喪妻或喪夫,領主或神父有權指婚讓喪偶的人再婚,以確保領內的有足夠生產力和互相支援。不過故事裡幾個例子都以基督教守貞信仰來拒婚,但是領主可以一直催婚。
單身年輕人的戀愛算是村裡喜聞樂見的八卦和羅曼史,但⋯⋯失敗或成功的理由都很實際就是了。
領主會在節慶活動開宴,所以是村裡唯一的娛樂盛事,大部分的時間,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循環下過日子,還要小心不要因為受傷或食物中毒而喪命,一年的時間就這樣度過了。
跨年就是聽老人講古,埋怨這代人不知足,以前大饑荒更慘之類,倖存下來的老人比年輕人更耐操之類的幹話,事實上這些老人都關節炎嚴重到無法自行走路,更無論有啥生產力,只是多張嘴吃飯和浪費口水(誤)。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作者對中世紀女子的觀察生活細節是編織滿生動,一個婦女的生活就困在丈夫與孩子之間,她的見識也只侷限跟村裡婦人互動上,整天想著菜園的收成夠不夠,主人的牧場羊群生產順不順利,自己能拚上多少家用,如此守成地庸碌過了一生。
這些敘述口吻,還是覺得有點中產階級人士的偏見在,好像貧民沒受過教育就只會家族傳承的技藝和古老過時的知識,一成不變的傳遞下去,沒有多少想像力和智慧。
但也可能是咱轉生穿越龍傲天看太多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分割線======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在「快克」做為新興毒品流行時,許多毒販都想進入這個圈子賺快錢,因此有了書中JT這類新勢力出現。嚴格說起來他們算不上幫派,而是黑社會毒梟吸收過來的一群街頭賣毒混混,因為地緣和利害關係一致而形成分食毒品市場的派系。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跟電影「教父」或「紐約黑幫」那種有系統和歷史的地下組織不一樣,JT不過是從一些「老大」學到黑幫組織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操弄權勢搞恐怖統治,所以他自以為和手下們一邊做社區服務、管理秩序,再一邊販毒和剝削從事非法經濟者,以及賄賂官員警察,這樣他們就算是幫派老大、地下領導。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結果國宅被政府拆除後,他們一旦沒有治安死角可以做毒品交易,組織馬上解散,過去的手下跟年輕人沒有要繼續聽JT的指揮,也代表過去只是有利可圖才聚在一起合作和分贓,而非JT真的有領導才能跟威望。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作者曾經再三詢問那些生活在惡劣環境的國宅住戶們,為何寧可屈服於JT、貝禮小姐之類的維權人士壓榨、剝削,也不找警察、醫院、社工或任何社福組織人士求助?他們說因為後者不關心他們這些「黑鬼」,國宅這個圈子簡直像是被美國政府遺棄的化外之地。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在「快克年代」紀錄片有提及書中沒講明的歧視問題,當時的社會氛圍是把國宅視為犯罪溫床,把販毒、吸毒者和所謂「快克寶寶」一起打包為社會問題,人們只想看到這些人被關起來,到管他們去死、自生自滅的地步⋯⋯
如果被抓去牢裡或孩子們被送到社福院,那麼將是比活在國宅圈更孤立無援的困境,所以國宅的住戶寧可和有權勢的毒販圈妥協,也不願意跟警察、社福機構尋求幫助。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作者的社會觀察很精準寫出這些陷入貧窮迴圈的人們問題點,他們知道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剝削與壓迫,但某方面又是這個結構的既得利益者和受益方,如果推翻現有的維權人士,之後取代那個位子的人可能更會殘暴無情,那麼不如忍耐和妥協。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當然也有少數是抱著大愛精神在濟弱扶貧的人,但善心志工做的公益會搶既得利益者們的「生意」,所以這類人常常被欺壓和破壞互助成效,最後還是落得自求多福和自保為重的狀態下求生存。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作者在書末也唏噓,自己旁觀紀錄了這一切,但他實際能幫助的事實在太無能為力,他當初以為投入社會研究能改善國宅住戶的處境,但是到國宅拆除,搬走的人太多也只是換了地方繼續貧苦過日,他什麼也改變不了⋯⋯
G某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裡面有一段故事,感覺是作者刻意寫下的:
在國宅拆除的前幾年,芝加哥政府為了表示革新國宅環境,打破人們視國宅為治安死角的刻板印象,管理局給了一筆錢,重新粉刷「重點區」外觀和植栽花草,柯林頓總統只有下車給記者在外面擺拍幾分鐘就走了。
住戶們大失所望,以為自己的大樓受到重視後,可以不用被拆除並搬遷此處,但情勢相當明顯。所以大家決定把剩下不多的改善環境餘款拿來開餐會,散會後就繼續過舊有的日子。突然有煞車聲和掃射的槍聲響起,大家急著就地避難,躲在車後、柱下或牆後。
一個吸毒過茫的婦女獨自晃蕩在馬路上,大家都很怕被散彈誤擊,所以除了吼叫該名婦人快閃開或趴下,沒人敢上前幫忙,大概在槍聲安靜過了好幾分鐘,才總算有個老人跳出來把她拖走。
這反應一件事實,如果在避難時,馬路上遊蕩的是小孩,一定會有人願意犯險去搭救,但是大家看到是吸毒者,反而做壁上觀⋯⋯
而當年的社會看待整個國宅住戶的眼光正是如此歧視又隱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