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6
這幾年有股潮流讓不是台語母語的年輕人開始用全台語溝通,說出來每個詞彙拆開聽都聽得懂,但是連成一段句子卻聽得我斷裂感十足。
我一直以為那種卡頓感來自這些人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Google小姐口音,但這些年影視遊戲作品即使有專業的語調訓練,依然讓我看著看就出戲了。
直到這幾天看"咒"的遊戲實況,忘記看到哪個橋段的時候忽然領悟,我聽這些新台語或新生代的台語配音,大概跟"Long time no see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差不多感覺。
立即下載
腦子想的是中文,文本是中文,組織語言的邏輯也是中文,只是詞彙換成台語而已。不過能瞬間轉譯已經很厲害了。
有時候在網路上爬到一些詢問學台語的資源,不少人提說看布袋戲。其實電視布袋戲台面上有名的那幾系列,大概爬回去一二十年,因為檔期壓力+劇本產出,其實口白沒什麼時間順稿子,劇本直接照翻成台語詞彙而已,再往老一點的作品說,本來就很少日常口語,看謝龍介學的台語,誰日常說話有這麼"吳天樂講古廖添丁"?
這樣講起來,以前老一輩看電視連續劇,大概也是我這樣的感想吧,畢竟語言是活的,會一直持續變形&適應環境,直到沒有半個人再說為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