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鴉▲
2 weeks ago
[雜感]
讀《空間詩學》時看見「家屋為分析人類靈魂的工具」這樣的描述,並想起小時候偶爾會想像自己住在一個乾燥涼爽的洞穴裡,裡面大部分家具都是用原本的石材雕建而成,被子跟窗簾則是粗糙厚重的麻布,洞穴中幾乎沒有什麼裝飾物。

直到現在類似的想像偶爾還是會在腦海中浮現,這似乎連結到某種原始的符碼。
latest #8
▲金鴉▲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另外我也曾想過住在類似鸚鵡螺構造的屋子會很舒適,可以在殼口規劃待客(如果有必要的話)跟起居的空間,越往裡面空間歸屬權就越絕對且私密。

意識到其實自己是動物性很強的人類。
▲金鴉▲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因為住處的房間是半開放式的,親戚的小孩來訪時常會進房看寵物,我不在時無法禁止其他人進出,因此當初裝飾房間時索性加強對外展示性,用半面牆的書本跟插畫定調臥室風格,把私密感降到最低(對雖然是臥室

沒上鎖的盒子是最無聊的。這麼做多少有點期待同住的家人跟來訪的親戚看完覺得滿足了趕緊離開的味道,牆面那些不斷強調眼睛的插畫更是一言難盡。
▲金鴉▲
2 weeks ago
其實老症頭又犯了,現在正躲在咖啡廳發呆,打算等晚點有力氣跟人互動時再回家。
立即下載
▲金鴉▲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有形的隱私太容易遭受破壞了,從很久以前就不再仰賴「擁有並隱藏某種真實存在的物品」來彰顯及滿足隱私權,但這種需求還是存在,只是轉化成對獨處的喜愛而已。另外默默思考些只屬於自己的發想而不對外訴說,似乎也能從中滿足對隱私權的需求。

題外話,我要有意識地使用「我」這個字,不然很容易反射性地把主詞省略掉,這似乎也能反映想藏起什麼的慾望。

習慣很難改變,追蹤久了的噗友可能早就發現這點了
▲金鴉▲
2 weeks ago
這個「我」要用點力才能打出來或說出來,省力狀態時它幾乎是不存在的啊啊啊
我也從小就會想像自己住在跟實際不同的地方,我的想像是略顯狹小但具有移動性的場所。覺得金鴉說的連結到原始符碼蠻有道理的,這似乎反映了某種願望或特質。
▲金鴉▲
2 weeks ago
FrauA: 略顯狹小但具移動性的場所聽起來像是蝸牛的殼,這頗能連結到書中所提的介殼意象。跟寄居蟹不同,蝸牛跟貝類的殼是由牠們自身所生成,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將牠們的殼跟肉視為一體,但又能加以區分。

當蝸牛的肉與殼分離時,殼本身不再具有生命特徵,這樣的特性似乎能對應到人類的肉體與靈魂,如同人類的靈魂離開時,人類的肉體也跟著失去生機那般。

回到AZ的描述,狹小但具有移動性的場所令我直覺聯想到身體/軀殼,雖然大多時候靈肉是一體的,但我偶爾會有「自己在自己裡面」的微妙感受,這很有趣。
▲金鴉▲
2 weeks ago
從肉體即是自身靈魂的家屋這個概念進行延伸,之前多少意識到從內觀視角檢視自己外在行為跟從客觀角度觀察之間的差異,為了做到後者需要額外塑造一個想像中的他者,但實際上人們不可能真正離開自身的主體性,所以在玩這個測試時兩種視角常會重疊。

身體是靈魂的家屋,區隔出兩者的大概是思緒以及未成為思緒的各種雜訊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