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首先來講語病題。題目是這樣的:
( )下列生活中常用的語句,何者沒有語病?
(A)偷得浮生半日閒,遠離塵囂置身於大自然中,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B)經過老師細心的講解後,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C)一向懦弱的他,竟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真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
(D)為了讓大家無時無刻享受購物的方便,便利商店二十四小時營業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選項A,未嘗的意思是未必,未嘗不是的意思就是「也是」。整句有點長,但還是順的。
選項B,這可以用句子的結構來講。通常句子中,副詞(包含副詞子句)是修飾動詞,形容詞(包含形容詞子句)是修飾名詞。這代表一個正常通順的完整句在副詞省略、形容詞也省略後,還是應該正常、通順且完整。這一句我們把形容詞拿掉,句子會變這樣:「經過講解後,許多答案就迎刃而解了」,顯然「答案」兩字要改成「問題」才對。如果你不是分析句法,而是分析用詞,也可以發現這一句有問題,因為「百思不得其解」是要形容解不開的問題、困局,不是形容答案。
Laven
2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選項C,這是考中文片語的使用。某件事在某人的意料之外,等於某件事出乎某人意料。把兩個用法加在一起變成「出乎某人意料之外」,會變成錯誤用法,就像說事情有三百六十度的轉變(???)一樣,不是把一百八十度加倍就代表轉變更大。
選項D,無時無刻,也是考試很愛考的經典片語。無時無刻不如何,也就是時時刻刻都如何。這個句子顯然應該改成「時時刻刻享受購物的方便」才正確。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然後是AI文的分析。通常一個句子要正常通順且完整,首先結構要是對的,主詞、動詞、受詞明確,且排序合乎文法,我吃牛肉麵,不能變成牛肉麵吃我。動詞也必須正確,我吃牛肉麵,不能變成我喝牛肉麵。接著是上面解說選項B時提到的,一個句子要先結構完整、意思通順,接下來才會談要怎麼修飾,也才會有修飾得對不對、好不好的問題。副詞和形容詞當然可以讓句子變得更好更精確更有意思,但是它們在句子的結構中地位就是修飾用,刪掉它們自然不應該影響句子的完整通順。
Laven
2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在看AI文的噗以前,建議先大致把文章都看過一遍。我相信應該不少人會覺得意外,因為用詞看起來還可以,內容也連貫,比起先前的AI文可說進步不少,能夠讓讀者感覺不錯。但是我個人仍然認為,AI文生出的句子即使讓人感覺再好,還是不夠精確、通順且完整。基礎尚且不及格,就別提什麼有沒有學習,有沒有美感,以及有沒有靈魂了。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來舉例一下AI文的問題,在這裡都先只抓第一段的部分來看。首先是第一篇的第一段:
隔天早上,天還沒完全亮透,妳在廚房裡泡著咖啡,手機忽然震動。一串陌生而熟悉的號碼閃爍在螢幕上......
在這裡「閃爍」用得不對,因為閃爍是忽明忽暗,而手機在待機時如有來電,應該是螢幕瞬間亮起,並維持亮著的狀態,而不是忽明忽暗。這是字義詞意不通導致的錯誤。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第二篇第一段:
妳站在陽台,把剛剛那通來自過去的電話號碼打開,在聯絡人頁面裡猶豫了幾秒。曾經無數次點開、關閉、在半夜裡反覆查看的名字,現在卻只剩下一行冰冷的數字......
這一段有邏輯不通的問題。固然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曾和男子有交集,後來形同陌路,但是在手機螢幕上,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對方的名字和電話號碼一直都是冰冷的。這一段點出在手機螢幕上,卻把先前的名字和後面的號碼分開用相反的熱度互相對比,彷彿前者是溫熱的後者才是冷的,不合常理。再說,以我個人的手機舉例,聯絡人頁面裡點開會同時看到聯絡人的姓名和電話號碼,但也只有這樣,不會有文中暗示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的其他,也不會有文中暗示現在名字不見只剩號碼的情況。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順帶提一下這一篇的第二段:
接著,打開所有通訊軟體,順著本能,一一封鎖、刪除......
這裡也是詞意理解不正確。本能通常是指不需後天學習就會,不必理性思考、判斷就有的能力,比如遇到危險時選擇戰鬥或逃命、比如奮力求生。就這個標準,刪除通訊軟體好像不能算是什麼本能。......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第三篇的第一段:
下午,陽光正斜,妳正專注在案卷裡比對證詞。上司腳步聲忽然靠近,語調一如往常地簡明......
這裡有句子倒錯、主詞不明確和邏輯問題。下午和陽光正斜的重複暫且不管,「妳正專注在案卷裡比對證詞」似乎應該改成「妳正專注於比對案卷裡的證詞」,因為如果把「專注在」視為一個片語,後續應該是加某事,但比對證詞才是某事,「案卷裡」這三個字擺在某事之前很奇怪;如果把專注和在分開,在案卷裡變地點副詞,乍讀又會像人身在案卷裡面做某事,句義又不通;若把專注在案卷裡和比對證詞看成分列的兩個動作勉強還算通順,但是就文義上這兩個動作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根據上述,把案卷裡當作形容詞形容證詞或許會更好,而且句子也更精確些。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上司腳步聲靠近,主詞是上司的腳步聲,下一句用逗號連接,主詞卻換成語調,雖然讀者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是指上司的語調──總不會是腳步聲有語調吧──但是這依舊會造成理解的延遲,表示句子不通順。如果變成上司忽然靠近,(上司的)語調如何,會比較說得通。然而前一句已經說了女主專注於比對證詞,除非她抬起頭來,不專注於比對證詞了,否則應該無法知道上司靠近。所以腳步聲的存在是必要的,表示女主是先聽到腳步聲,再聽到上司的語調。有鑑於一般人無法光從腳步聲分辨是誰,所以句子應該要改成「有腳步聲靠近,接著是上司一如往常的簡明語調」。此處把忽然刪去,是因為腳步聲靠近並不是驚天動地的事件,忽然二字在這裡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如果你寫的是廢棄屋撞鬼,聽到腳步聲靠近時使用「忽然」,那就合理許多。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第四篇第一段:
你們隔著辦公桌,氣氛死寂,文件夾和電腦螢幕把妳和他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彷彿只要不說話,就能把那些痛苦的記憶壓在桌面之下。
把甲和乙劃出一條界線,這個用法怪怪的,應該改成在甲和乙之間劃出一道界線。
順帶提一下第二段:
他站得筆直,一如往常,像個永遠把情緒隱藏在制服扣子裡的警察......
這一句問題不只一個。用句子結構來看,拿掉很長的形容詞子句「永遠把情緒隱藏在制服扣子裡」,可以得到句子的本體「他像個警察」,但男子本來就是警察,所以這句話這樣寫會非常奇怪,畢竟像則不是。「隱藏在制服扣子裡」這個形容,似乎也怪怪的,通常會寫成「隱藏在制服底下」。因為在象徵和對照手法上,人本身是裡,即內在、本質,衣服則被當作表,即外表、皮相,似乎不曾見過用衣服扣子外、扣子裡來寫的用法。
Laven
2 weeks ago @Edit 5 days ago
第五篇第一段:
吸菸區窗外的陽光透著淡淡的灰塵,地上鋪著前夜的雨痕。......
一樣去掉形容詞的修飾,這句的本體是「陽光透著灰塵,地上鋪著雨痕」,兩者意思都不通,雖然意象看似清晰,但屬於必須用腦子思考才能理解的文字,表示句子有問題,文字本身也不夠精確。舉例,窗戶透著光是指有光穿過窗戶,但本句的陽光透著灰塵顯然不是有灰塵穿過光。用鋪著來表示雨痕似乎很清雅很高級,實則也是有點問題的。比如禢禢米是可以鋪的,所以寫房間鋪著禢禢米沒有問題,但顯然雨痕無法鋪,就像淚痕無法流一樣,這是過度追求文字修飾時易犯的錯誤。之所以會產生出「......甲著.....,.....乙著......」這樣的句子,應該是AI生成模擬排比句導致。以我的理解來改寫,這兩句寫景應該會是這樣:窗外的陽光裡灰塵隱現,地上還殘存昨夜的雨痕。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順帶提一下第二段:
指尖有些無措地在口袋裡摸索半天......
無措是指不知所措,指不知道該做什麼,主詞通常會是人或是人的內心,偶爾主詞是手腳時,也依然是形容人慌亂、不知道該做什麼。但是前一段已經說了「想從口袋摸出一根菸」,所以用無措當副詞很奇怪,尤其主角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且她的指尖已經開始做(在口袋裡找菸)了。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最後是第六篇第一段:
......戒指已經摘下,只剩下一圈淡淡的痕跡,像是舊傷,怎麼洗也洗不掉。
這裡牽涉到比喻的用法。首先是國文課講過的,喻體、喻詞和喻依。喻體是你主要要描述、形容的對象,喻詞則是像、如、彷彿一類比喻用詞,喻依則是你依託用來比喻主體的對象。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用詩經句舉例,「膚如凝脂」裡,膚是喻體,即作者要形容的美人的皮膚,如是喻詞,凝脂就是喻依,即用來比喻、形容美人皮膚的東西。在字面就可以說得通、一般讀者都可聯想的情況下,比喻可以不用說明原因,比如美人皮膚如凝脂,自然可以想見其白嫩軟滑;在比較特殊、比較難聯想的情況下,就必須說明你連結喻體和喻依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寫「媽媽就像太陽」,好像可以不解釋,但「家暴者就像屋子裡的大象」的句子後面,就得補一句「沒辦法處理只好視而不見」。
Laven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在這裡,「痕跡」連結「洗不掉」還算合理,但是「痕跡」要連結「像舊傷」有點怪,因為不太有傷是環繞手指基部一圈的,而「舊傷」和「洗不掉」連在一起也有問題,因為傷痕本來就不是能洗掉的,除非把傷痕比喻成髒汙。然而這等同於把喻體戒指痕比喻成喻依舊傷,再把舊傷比喻成髒汙。事實上舊傷和髒汙的比喻也不夠好,因為痕跡在男子手上,關係到男子是否認為婚姻是舊傷的問題;直接把舊傷改成髒污或污痕,又會關係到主角是否覺得男子的婚姻負面骯髒。一個好的比喻,應該是直接找到一個良好的喻依來形容喻體,頂多再加一句說明以補充兩者的相似點,而不是輻散出去,越比喻反而離原本要說明的主體越遠。簡單有時反而是寫作的最佳解,這一句大可以直接把「像舊傷」以及後面的「洗不掉」都刪去。還是想要用點比喻,也可以簡單改成「戒指已經摘下,卻還殘留誓言的疤痕」。
Laven
2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粗淺且片段的看這幾篇的內容,或許AI的組合乍看還像樣,也能給一般人不錯的印象,不過仔細看字詞和句子,依然有不夠好的地方,而且這類地方其實還不少。當然以上我的看法只是個人意見,而且是簡單抓大概,沒有細講,同樣的概念,絕對有更好的寫法、更好的改法。儘管AI已經再進化,但目前為止我的看法還是一樣:它或許讀起來通順,或許讀起來完整,但距離人類還是非常非常遙遠──甚至可以說無窮遠,因為從本質上來看,那終究只是大數據接字接詞,既然是接字接詞,根本談不上用詞精準、架構完整,說白了那根本不是學習,也沒有遵循什麼規矩,就算有,那規矩也不是人類能理解的,更不是人類遵循的。
你可以說車子速度快,事實上它也的確快,但你不會認為它是在學跑步,也不會探討它的跑步技巧好不好,和獵豹、和人類跑者孰優孰劣,人們又要如何學習它的跑步方式,或要如何讓它學習人類的跑步方式。本質上不一樣的事,最終結果也不會一樣。工具就是工具,必須認清這一點,再來談其他。人類是可以被欺騙的,人類的感覺也是可以被誤導的,在看到這些東西時,如果你覺得很棒很完美,甚至開始難過自卑,很可能根本沒必要──除非你曾經為了自己跑得比車子慢而難過,那我就真的沒話說了。
Laven
2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如果你的自信或自我認定並沒有被AI文打擊,而是擔心生計,擔心自己寫文案的工作被取代,又是另一件事。很久以前刀具要人工千錘百鍊,後來可以用機器做以後幾乎都用機器做了,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做其他的事。打鐵師傅大部分的確漸漸被機器取代,但是人們會學習,會進步,會改行,而頂尖的刀具師傅今日依然存在,儘管人數不多,地位卻更高了。人類的生活就是不斷的進步。在傳統製版逐漸被機器製版取代、傳統檢字排字也逐漸被電腦輸出取代的期間,致力學習的人們找到新的方向,而停步不前的人們則被淘汰。就像車子出現,拉人力車的人也就逐漸消失了。
在時代的巨輪之下,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這可能也是我想發這噗的原因──或許你以為你已經夠好,不需要再進步,又或許你以為你不可能更好,沒辦法再進步,但以上都不正確。事實是你永遠可以更好,因為我們是人,而人能夠學習,能夠思考,和機器、工具不一樣。放下很可能不必要的焦慮和自我損耗,冷靜下來客觀分析眼前的事實,採取合理的對策,你會發現你可以更棒,千萬不要忘記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