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採取炒料鋪底,粿料沒有加那些肉燥的做法,雖然乖乖按照食譜用滾水沖,但可能水分過多、溫度不夠高,沒有成功糊化。就這樣去蒸的結果,做出來的碗粿太水,根本牛頓流體(大笑)。考慮到碗粿就是米漿水去蒸的結果,因此嘗試二次回蒸,最後做出了有七八成成功的碗粿。另外,用比較薄的碗做的碗粿,可能導熱比較好,感覺Q度比較接近印象中的碗粿。
但老實說,跟自己記憶中的味道有點落差。我記憶中的碗粿,裡面是有肉塊和香菇的,而且顏色會偏黑(含醬油),本身就有鹹味,也沒有加菜脯,用的醬油膏也是甜甜鹹鹹的。但老公似乎不習慣南部風味,有點猶豫要不要這麼操作。
明天早上再來試試看。家裡有豬肉塊,但整塊解凍只用一點點的話很浪費。
應該還是採用絞肉炒製粿料的做法,米漿會嘗試加入玉米粉,將炒料拌一部分進去攪,也會加點醬油,滾水無法成功糊化的話,就上火小煮直到糊化在倒入碗中吧
剛剛繼續研究了相關影片,真的每個人的做法都不一樣耶,要做出我記憶中的味道感覺道路還很漫長
星期天再試了一次,大概掌握那種糊化的感覺了,有比較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