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ノ鳥Φ安娜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伊納爵式的靈操,是類似這樣讀《神曲》的:我見過地獄與天堂,走過驕傲與屈服,現在我收回我的眼神——不是拒絕,而是感謝。
這與柏拉圖的θεία μανία、亞理斯多德的κάθαρσις與斯多葛的άσκηση或是傅柯的epimeleia heautou是相近的操練。
在數學上是平行線的無窮標記那樣,我們需要設想無限與極端,才能安放有限與漸層。
江ノ鳥Φ安娜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神曲》的向下與向上七重天,被看作完整穿越與靈性記憶的取回(anamnēsis)。
靈操的邏輯:藉由向極端張望,得以在有限找到尺度與節奏。
那極端被表達為人類形貌的神與天使魔鬼,經驗空間被具象為天堂、地獄,好像可遊歷那樣,是透過感官打開經驗,是透過象徵界刺激繼而粗圖操作真實界。
閱讀、觀看與感覺所構築的那些象徵形貌,並非皮影戲的娛樂而已;而是exercitia spiritualia的瑜珈滾筒,是通往真實界的繞道。
這些輔助,根本要動與遊歷,至少要觀想而非只觀賞。不然什麼瑜珈墊、運動錄影帶都效用有限。
古中國講得神交也在這意義上,不是文雅修辭而已。武士道與詫寂,也是如此。
靈操的名是操練,不是觀賞;操練,不單是思索善惡或觀摩故事;是穿越(go through ),不是旁觀;是經驗,不是表演。是養成。
江ノ鳥Φ安娜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現代心理學的嘗試也有些不知道是借過來還是再發明輪子的趨同演化。不過我覺得,看過一些心理劇的現場操演。心理劇目標釋放常俗世界壓抑的異態,跟傳統所謂的靈操還是很迥別。
主要是,我想可能,心理語言的病態與治療提示底蘊,好像難以使操演指向強健靈魂的意圖。它們似乎認為這些操演是用來讓人恢復平靜或適應社會,而非健壯、保養或甚至鍛鍊。
因為古典體系會隱約地說,你有可能面臨到關鍵時刻:那時候你的靈魂組成體質要對,你才可能能夠做對。不論那關鍵時刻被強調為人世間歷史的難做抉擇,或是靈魂轉世或上天國前的一念。
所以靈操不是什麼心理治療,反而是心靈強度要有一定,才能開始操練。因此預備那段暖身與習練後的收操看起來像是可以挪用到治療。
江ノ鳥Φ安娜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現代心理學的語言本身是一種「去形而上化」的體制語言,強調個體經驗與其社會適應關係,而非試圖建立跨越至「真實界」的通道之條件。
當主體被自認設想為待被療癒,以適應社會運作(尤其是工作),其倫理地位就被置於修復與服從;而靈操中的主體,是被設想為準備面對「命運」「審判」「恩寵」的呼召,要面向未知或超限境遇的,是種內在軍備的演練,以預備可能的靈魂爭戰。
因此,靈操不只是療癒性,而是鍛鍊性,甚至是面對失衡、毀滅與試煉的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