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7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醫師李宛臻指出,青少年將認同對象從父母師長轉為明星偶像,是很正常的建立自我認同階段,「真人偶像可能會有負面新聞、形象崩壞,但虛擬偶像幾乎不會,」對於在青春期中尋找安全感與認同的人來說,「這種『不會壞掉的』偶像恰好滿足了對完美與穩定的需求。 」
掰噗~ 正在
2 weeks ago
(筆記筆記) (p-nerd)
但虛擬偶像退圈的速度比想像快(乾
立即下載
當孩子投注情感在VTuber身上時,並不一定等同於「沉迷」或「逃避」,可能正在經歷一種新的情感建立方式,可以用來引導他們思考自己真正的需要,進一步維護好現實中的支持系統與平衡。
整篇也可以套進真實偶像ㄉ感覺
而且會快速學習到分別 嗚嗚嗚(最近一年來好多畢業的
eric67eric67: 對...我覺得追星其實是種學習情感課題的好方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