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閱讀密林勿近https://images.plurk.com/raUWxnvnydlsqbw8gTfQr.jpg
密林勿近/C G 德魯絲
//安德魯非常確定,
他可以說謊、欺騙,甚至殺戮,
他甚至能挖開胸膛、剜出自己的心,
只求所愛的人安然無恙──
問題是,如果一切威脅都來自他筆下呢?
那些怪物詭異凶殘,
一如他的故事、他的 創作、他的 欲 望……
當我們剖開自己,終究會發現,我們是相配的吧──//
#讀嘛讀嘛
latest #7
W.M.
2 weeks ago
1)學到「植物恐怖」(Botanical Horror)這個新分類,覺得相當有趣。
查了一下,看起來特徵是人類肉體破壞以及與植物的融合或混生/寄生這類元素,造成的原因可能是環境變異甚至是心靈上的異變,在《密林勿近》這一本裡則可以說兩者兼具,感覺是很有趣的一個類型(這個子分類似乎放在肉體恐怖下,雖然我自己對肉體恐怖非常不行,但文字的話好像還可以)
W.M.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2)我不是這個故事的理想讀者。
讀起來的感覺是青少年酷兒故事,重點要放在青少年酷兒,不能拆開,因為那個氛圍就是那樣。我覺得我不是他召喚的讀者因為我無法同理主角,覺得他有夠可憐但有夠自找(喂),困境是自己造成的可是又不能怪他他只是個脆弱的孩子啊。以理性理解他的痛苦脈絡但沒有任何共鳴。
W.M.
2 weeks ago
我在看的時候忍不住一直在想前陣子看到的理論,在談「人盡量不要把自己視為特別的」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一直鑽進「我是特別的」的思考模式裡,就會認為自己的痛苦、經歷都是特別的,別人不可能理解,那會讓自己更感覺孤單而且會排拒他人的幫助。
我覺得這個主角其實就給我這種感覺,雖然他可能不一定是用「我很特別」去理解自己,但他強烈的自認沒有任何人可以懂他的經歷,即使有人用非常溫柔的方式對他伸出手他也走不出去。
我就一邊覺得這種人的確存在而且其實青少年真的很容易這樣,一邊覺得看他很不耐煩,閱讀情緒非常疏離。
我想一定有一群和他有類似感受的人會強烈共鳴,或許這群人就更適合讀這本書吧(吧?)
立即下載
W.M.
2 weeks ago
3)文字是好看的,所以顯得裡面用了兩次「舉報」非常刺眼,太受不了所以去詢問出版社,出版社回應「是因為想強調『舉發、報告』的意思來呈現故事的緊張感」所以才用「舉報」。
你們認為「舉報」這個詞可以用才是問題所在好嗎。
寂寞什麼時候這麼令人失望了?
出現「舉報」我還不一定不推這本書,這個回應才讓人心灰意冷。
W.M.
2 weeks ago
回來重看一下感想發現其實我幾乎沒有提到故事內容,但一開始吸引我的其實是就是他那個從創作衍生出怪物的設定,我一直就特別喜歡作品與創作者糾纏不休(?)、虛構與現實界線(被)模糊,互相影響的故事,以這一點來說,《密林》的簡介其實有一點讓我想起《失物之書》(順道一說,那是我愛書中的愛書),但《密林》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都不曾讓我想起《失物之書》,他們就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W.M.
2 weeks ago
我想,《密林》更多陷於主角安德魯的自憐,這個自憐與自認獨一無二——當然,他的心態並不是正面的「獨一無二」,而在於他極其頑強地相信沒有任何人理解他,即使是他的雙胞胎姊姊或他深愛的、甚至同時也是創作伴侶的湯瑪斯——將安德魯困在他堅信的孤單裡,這也不是說他所遭受的傷痛是虛假的,造成傷痛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但他選擇面對的方式對我來說實在太過自溺,讀了好累。
話說回來結局還算是稍微給了安德魯一點光明(或者說,他終於願意給自己一點光明),唉用「光明」真是不適切的詞,作者自己在後記說這是一本黑暗的書,但我其實就沒覺得這本黑暗,自己關燈的黑並不是世界的黑啦(嗯)。但,安德魯有稍微願意相信自己一點(我對結局的解讀)總歸是件好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