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菀 ❦ 是一種植物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姓司武的都得死》
譚劍─著 森森─插畫 蓋亞文化 2023 / 08 /31
落腳於大嶼山西嶼的司武家每三年舉辦一次家祭,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家族成員。然而,因為疫情連續延宕了兩年的這場家宴卻轉瞬間成了大屠殺現場,因為在他們看不到的地方有人發出了委託,客戶唯一的要求是「所有司武家的人都得死」──
https://images.plurk.com/1mudYcIpdAIfAhOzMBVflk.jpg
他不是YouTuber,不須要刷流量,愈低調才愈安全,所以希望除了圓滿成功,也可以全身而退。 序章

關鍵字:家族祕辛 謀殺 丁屋政策 虛構地名

#讀嘛讀嘛
latest #7
「家」不像家,「人」不像人……

這是一本讓我看了會不斷的「哇哇哇──」出聲,下巴久久都合不上的書。不過並不是基於什麼好的理由,而是因為看到的內容實在太奇葩,心裡的震驚久久停不下來的原故。

故事的遠因,是1972年的冬季香港政府意圖重新開發土地,為了獲取當地居民的支持遂針對「新界原居民」(泛指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即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以及部分離島及鄰近235個島嶼之前已在各鄉村定居者及其後人)推出了「小型屋宇政策」允許其年滿18歲的男性後人(即「男丁」)在私人土地興建的房屋,且無需向政府「補地價」(繳回因「更改土地用途」導致地價升值而產生的獲利差額以補足政府當初以較低價格賣出土地的損失)。
這項俗稱「丁屋政策」的法令,起初只是被預定作為「中短期措施」(interim measures)施行,目地在於讓原居民能夠盡快獲得品質較佳的居所。這在當時只有7%房屋是屬於正常的永久性房屋,其餘93%統統是老舊村屋、臨時性房屋甚至是非法搭建物的新界及其居民而言或許是一項德政。然而,數十年來它也就這麼一字未改的實行至今,在凡事講求效率與個人能力的香港,留下了「排除女性後裔」助長性別歧視等造成社會價值觀錯亂的問題,也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滋養出一批「生來有房」的另類特權階級。

「丁屋」本來是香港不好說的祕密,但這個故事卻更進一步地將祕密具現化成為一個群體──隱居在大嶼山虛構地帶「西嶼」的司武家。
這個大家族人口繁盛、錦衣玉食,族人只要依照安排即可領取可觀的生活費。表面上一團和氣,開口閉口都是「親情」、是「列祖列宗」,實際上彼此間炫耀完了「怎麼花錢」又「花了多少錢」就無話可說,明明都是「家人」帶給對方的溫暖倒還不如一隻擦過腳邊的毛毛狗。

當然,書裡不是沒有好人,只是在司武家龐大的影響力面前,「好人」顯得薄弱,而「善良」則看起來意味著天真。
立即下載
尤其是當奮力在家族與個人當中周旋,看起來最有可能從內部帶來改變的司武志愛,在被志信發現自己私底下的秘密後第一時間居然不是選擇向這位「唯一可以訴說心事」的兄長解釋,而是採取了「搶先抓住對方把柄好在見面時威脅」(對,你沒看錯!她的反射動作就是開始動用資源、蒐集證據然後要脅,哪怕人家早就跟家族斷絕關係,也沒有意思要深究),這麼一個非常「司武式」的做法時,整個故事更是散發著一種「徒勞無功」的絕望氛圍。

儘管「找出真相」(復仇)的行動仍在繼續,但卻似乎變得不再那麼的有重要性。看起來頂多像是一群被培養已久的祭品終於成了幕後黑手用來成就個人野心的墊腳石,說是「復仇」翻遍整本書裡找不出一個值得悼念的人物,說是「無辜」卻又每個人都有點不大不小的罪過,整合起來剛好形成了十足十的諷刺。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購書參考連結:
臺灣版:姓司武的都得死 │ 誠品線上 2025.10.25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4 weeks ago @Edit 4 weeks ago
(謝天謝地,終於寫完了 :'-( 這本給我的感覺就像先前的「今日子」系列,有種彷彿坐在雲霄飛車上等待它爬升到最高處,卻在中途急轉直下的不知所措感,說不好它沒那麼差,可是說好嘛又有點不上不下的彆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