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
看歐美人士對《Butcher Vanity》的Reaction忽然有感而發,好像號稱含蓄的陰暗亞洲人比較能理解這種感情 (淦
latest #9
唔……?你這麼說……是贊同了我的主張?
就是東方文學經常有的那種喜歡你喜歡到想吃掉你/想被你吃掉,或者換位思考成想被你殺掉等類似主張。
基本上以我了解過的東北亞文學而言,亞洲人從小受的教育因中華文化流變之要求,經常都是具有控制性的,故而作品在關於愛情層面上也時常多少具有上下關係的描寫。
手機打字好慢,我好好整理一下用鍵盤打
立即下載
簡單來說,亞洲人面對愛情的態度比起西方國家的互愛互重、給予對方自由,會習慣於傾向「永久歸屬與掌握」這個議題。
畢竟我讀的西方品樣本數不夠多,但東方特別日本來說愛情沉重、牽涉到生死的類別偏多。
就比如我的愛作《外科室》:仍是少女伯爵夫人在年少時一見鍾情了擦肩而過的醫師高峰,一直潛藏於心的情感在婚後、有了孩子也未曾遺忘,沒想到卻在多年後為了治療而相逢。故事背景中流傳著「麻醉藥會令人說出祕密」這樣的傳聞,夫人因此不願接受麻醉、直接接受手術,沒想到手術途中她卻忽地從手術臺上坐起並握住對方的手。她激動但很隱晦地說出了醫師可能已經忘了兩人曾有過一面之緣一事,立刻被當年也為她的風采折服的醫生以「沒有忘記」強烈反駁,最終伯爵夫人欣喜而心滿意足地選擇在他的手術臺上、透過他執刀的手自殺去世。
當年導師在課堂上表示不理解這部作品、詢問臺下學生是否能理解泉鏡花的美感,似乎只有我一人評價為很浪漫,而我也獲得了跟日本文學作品間的「相性抜群」的說法XD
對了,補充一下,高峰醫師在夫人自殺不久後也死了。我真的覺得這點很夢幻。
也許是亞洲人的教育導致我們潛移默化中有些說得好聽叫臣服欲、難聽點叫奴性的特質,再加上情感教育不足所造成之「含蓄」,從小並未接觸何為「外放情感」、不曾學習如何正確表達情意,很容易就導致使用一些不能說錯但不是這麼健康的方式去愛自己與愛別人。
而噗首的《Butcher Vanity》是在征服欲與臣服欲中選擇了前者的結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