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
1 weeks ago
@faker102 - 上個月跟朋友吃飯,提到我仍不太懂小森健太朗將「模態邏輯學」和21世紀推理小說放在...對這題目有點興趣,雖然不懂推理小說,還是忍不住找了這兩本書來看
latest #14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小森書中的論點讓我想到之前看到一篇噗,大意是說在這個後真實時代,所有人都只相信自己相信的真相,社會基礎不再是讓彼此得以互相溝通、建立共識的理性──那麼面對此局勢,推理小說應當如何自處?我認為小森在書中處理的,根本來說就是這個問題

我理解的前提是,對小森所屬的限界研來說,世界系不只是一種文類,更代表了後現代社會,大敘事瓦解之後,反應在(特別是2000年以降)文藝作品上的趨勢(例如社會領域的消失)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小森在書中將模態邏輯應用在作品解讀的切入方式,在我看來,用個可能不恰當的比喻,就好比一款AVG遊戲中發生兇殺案件,主角要在四位角色中找出真兇——然而劇情卻分歧成四條路線,各自路線裡有各自的犯案手法、真相與真兇,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能夠橫跨整個作品的統一的真實,反而是對於各路線中的主角而言什麼是真實,那就是真實(可以說每條路線都是一個單子,互不相通)

如此形成的可能世界,並無法用機率統計,甚至平行世界的學說解釋來看待──嚴格來說這四條路線並非從一個出發點岔開的平行時空,而是根本就是四個各異且獨立的可能世界──四條路線的真相既彼此矛盾,卻又各自為真(這正是模態邏輯的施力點),將這些可能世界得以錨定成束的,只有角色的「固有名」而已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小森觀察到這樣的(遊戲性的)想像力,越來越頻繁出現於21世紀的作品中,而與20世紀作品裡,傳統的主體仍具備唯一性,不斷縮窄可能性,直到找出唯一真相的邏輯推理方式有所不同;那麼新時代所謂推理小說此一文類,作者與讀者間得以建立共識的Logos Code(小森健太朗發明的術語,指狹義的形式邏輯以外,在社會層面運作的邏輯)會長成什麼樣子?會讓這種文類發展成什麼模樣?
立即下載
不知道是不是小森原文就舉例的這麼極端,如果只能在「固有名(能指)」的層次上確定邏輯編碼,狀況會比真相無限倒退的後期昆恩問題更嚴峻。

我自己認是為單子級真相的邏輯鏈在元敘事層雖然可以很任意,但是於此之外應該是要有「什麼(也許是キャラ之類的)」錨點作為敘事與想像的基石?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kazkazma:
我只能說小森寫的很難,我也沒有什麼哲學基礎,只能極其勉強地整理自己讀完消化後再解釋的(應有許多錯漏誤讀的)感想XDD
故這些也只能記在自己河道上,要瞭解他的論點還是看原書比較好

另一方面,他這部分的分析主要是針對脫格的作品,像是西尾維新,或者根本嚴重犯規的竜騎士07,故倒也不能因此就說整個推理類型都已經面臨到最嚴峻的情況,何況推理作為一個已經成熟的類型也有其自身的慣性,所謂脫格系仍只是部分現象而已

另外Logos Code並不是在作品中尋求的,它是生活或倫理的規範,換句話說是作者與讀者得以透過文本達成「對話」的,社會層次的共同基礎(有點讀者反應理論的色彩),可參考Faker寫的書摘:
推理小說的「邏輯」為何?──讀《探偵小說の論理学》 - 微批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kazkazma:
我覺得Logos Code最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對作者/讀者來說什麼叫「合理」──如果作者跟讀者對於何謂「合理」的好球帶都寬廣無比,那麼就算文本給出的解釋根本就違反了形式邏輯,該作品的「推理」依然(在這群作者與讀者之中)可以成立

至於錨定敘事與想像的基石,在小森的討論裡面應該就是「固有名」:複岐的可能世界之間,不同的單子(世界)之間有著不同的「真相」,但只有指向共通個體的「固有名」可以做為當中的錨定點

而這個固有名在大眾作品裡面,我個人猜想,應該就是「角色」沒錯,像西尾維新的作品中,一個角色可以既可能是兇手又可能不是兇手,但角色仍然具備同樣的「固有名」,儘管這個固有名的實質意涵(是兇手/不是兇手)在不同的「世界」裡是不同的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書中關於固有名的討論,似乎是可以跟限界研的宗師笠井潔提出的「複存」(複岐する実存)有所對接

該概念的意思是,當代社會(他稱之為例外社會,即「例外狀態」已成為日常的社會)中,社會的時間意識走向分歧、複數化(複岐),同時人的自我同一性面臨衰弱,原本輪廓鮮明的我將會解體,沿著不同可能性而分歧,最終亡靈般的無數個我會以極其曖昧的形式共同存在──上述當代人的存在狀態,他稱之為「複存」

雖然這概念好像根本沒有其他人在用(XD),但我想有了這個註腳,我似乎比較可以理解為什麼這批人會用以上的切入點來分析文藝作品,畢竟連我們自身的主體性都已經成為不穩固的存在了
卡滋馬FF45大感謝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感謝釋疑。話說我自己認為「『固有』名」如果是基於這種文脈解釋的話,和大型非敘事與想像力環境的親近性也是蠻高的。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kazkazma:
東浩紀就是始終反覆在談「固有名」(=角色)這件事,特別是其小說『クォンタム・ファミリーズ』(參見wiki解說),這些討論都是源自克里普克『命名與必然性』一書

不過小森在書中倒是反駁了東浩紀對克里普克的解讀,並進一步(結合萊布尼茲的可能世界、單子論)提出了自己的解讀與應用──有趣的是這兩位對「固有名」的延伸討論,其實都跟可能世界、模態邏輯有關,只是採用的路徑不同

兩人的差別,就我的解讀是:小森認為擁有固有名的個體就是自帶個體性,正因如此,固有名才得以成為互異且矛盾的可能世界(相信著不同真相的單子)的錨定點;東浩紀則認為虛擬角色的固有名既然不指涉現實,實際上就是種錯覺,是我們想像到這名角色「可能做出其他行動」(即想像中讓角色去到了可能世界),才反而讓角色獲得了固有名的個體性,順序是顛倒的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笠井潔與東浩紀兩派人馬,其實有好幾位重複的人,以派系來說兩邊距離非常接近,所以想法有親近性似乎也不算奇怪XD

(不過更溯及根源的話,新本格運動本來就可說是奠基在新學院、柄谷行人以降的日本後現代思潮之上的)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不過之前沒有了解過推理文壇,越查越發現有些文脈真的是外人所不知

就好比笠井潔原本跟法月綸太郎、巽昌章三人一起擔任「探偵小説研究会」(本格推理評論家組織)的顧問,年紀最長的笠井潔形同是領袖

然而在『嫌疑犯X的獻身』論爭中,笠井潔批評該作不符合20世紀偵探小說精神,遭到群起圍攻,頓失民心,最後黯然退出研究會,另行成立「限界小説研究会」,吸收新一代更年輕的評論家──當中似乎很多都是對動漫遊戲等次文化、對2000年以後的浮文誌那派帶輕小說性質的新型推理作品感興趣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2012年限界研出版評論集『21世紀探偵小説』,由於當中一篇文章註腳引了巽昌章的書,讓巽昌章在推特上開始檢討起幾篇文章的論點是否得當,中間逼得笠井潔老大出馬直接開大絕:我們家年輕人寫的書是有改善空間,但你們「探偵小説研究会」怎麼就沒有寫本書來討論最新的推理小說潮流?

一直到現在,當年限界研的成員已成中世代,也面臨成員離開、組織轉型等等狀況──笠井潔畢竟年事已大,沒辦法再自己挑起論述重責,底下好幾位小弟又不成氣候,沒辦法自成一家,限界研曾經企圖推動的思潮,似乎也跟他們當初關注的那些作品的流行一樣,就停在當年無法往前了

(限界研最新的評論集是2023年出版,雖然聚焦在2010年代如特殊設定等另類的推理潮流,討論核心依舊不脫本格的問題意識)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笠井潔一派當初的論點,在他酷評『嫌疑犯X的獻身』的文章中也可見著:上個世紀的偵探小說,捕捉到的是20世紀的大量死=大量生社會的「現實」,然而這套早已不適用21世紀;反而是脫格系的、輕小說式的推理作品,才真正捕捉到了這個新時代的「現實」──代價卻是破壞了本格的形式

*大量死:笠井潔發明的術語,認為戰爭造成大量匿名的死亡,催生出偵探小說文類,讓每條生命重新取回神聖性

於是所謂的本格推理,如果不能進一步演化,既保留形式,又能重新捕捉到新時代的「現實」的話,終究會走向寧靜的滅絕──至於如何達成,就是個大哉問了

而限界研最近的論述,至少我從目錄看起來,仍然只是在剖析當前的推理作品如何透過各式各樣的設計、包裝(例如輕小說化、特殊設定、異能戰鬥等等),去呼應新穎的時代感覺,卻還沒有提出真正根治上述他們的核心問題的解方
灯火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回到噗首,我覺得小森所討論的內容,不論Logos Code也好,模態邏輯學也好,其實根本用意恰恰就是試圖在本格的形式,跟新時代對於「現實」的想像中間,找出一套能夠調和二者的新配方

(渡邊大輔2023年的『謎解きはどこにある』則針對10年代以降的潮流,嘗試了另一個有趣的切入點,儘管他的論述邏輯跳躍,常常先射箭再畫靶,只能當參考來看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