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𝑶𝒙𝒇𝒐𝒓𝒅 𝒔𝒕𝒊𝒍𝒍 𝒓𝒆𝒎𝒂𝒊𝒏𝒔 𝒕𝒉𝒆 𝒎𝒐𝒔𝒕 𝒃𝒆𝒂𝒖𝒕𝒊𝒇𝒖𝒍 𝒕𝒉𝒊𝒏𝒈 𝒊𝒏 𝑬𝒏𝒈𝒍𝒂𝒏𝒅, 𝒂𝒏𝒅 𝒏𝒐𝒘𝒉𝒆𝒓𝒆 𝒆𝒍𝒔𝒆 𝒂𝒓𝒆 𝒍𝒊𝒇𝒆 𝒂𝒏𝒅 𝒂𝒓𝒕 𝒔𝒐 𝒆𝒙𝒒𝒖𝒊𝒔𝒊𝒕𝒆𝒍𝒚 𝒃𝒍𝒆𝒏𝒅𝒆𝒅, 𝒔𝒐 𝒑𝒆𝒓𝒇𝒆𝒄𝒕𝒍𝒚 𝒎𝒂𝒅𝒆 𝒐𝒏𝒆.” – 𝑶𝒔𝒄𝒂𝒓 𝑾𝒊𝒍𝒅𝒆
https://images.plurk.com/26pizDkAmeApoeiAoJNEZ5.jpg
latest #16
抵達牛津的時候是灰濛濛的陰天。
與友人會合前,天空已然飄下綿綿細雨,空氣也比倫敦寒冷幾度。
牛津很多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或是磚塊路,再加上雨天濕滑就更難行走了,我穿著牛津鞋艱辛地踩在路面,彷彿是在自找麻煩地體驗詩人的苦行。
路上擦身而過的是牛津學生或是觀光客其實還蠻明顯的——我們像是誤闖他人領地的外來者,而他們怡然自得,甚至是習慣了我們好奇的窺探。
立即下載
友人用有點輕描淡寫的語氣說她也申請過牛津,但是被拒絕了。聽到這句話,我微微透過雨幕看向她,因為我知道她已經足夠優秀。牛津之於她,或許也是種難以言喻的意難平。
不過還是得感謝牛津是個把學校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大學城,所以我們才得以放慢步調,踩過那些不知道幾百年的道路,想像過去有哪個偉人是不是也走過同樣的路。
經過圖書館的時候,有個詩人比著「噓」的手勢、寫著請保持安靜的牌子。雖然圖書館也是個漂亮的古蹟,可是裡頭可是真的有學生在自習的。
期末考的時候,有些地方是禁止遊客參觀的,而這也很好理解。不過如果是這種特殊時刻造訪,或許能夠見到穿著學術袍的牛津學生匆匆路過,也能從他們胸口的花朵顏色判斷他們的考試進度——白色代表剛準備考第一科,粉色代表考試進行中、仍在為了下一科奮鬥,紅色代表這是最後一科,考完就解脫了。光是想像這個景象就很有趣,而我也好奇地問友人她的大學還有沒有這種傳統?她說英國的大學或許只剩下牛津還有這種傳統了,雖然聽起來很麻煩,但牛津的這種「傳統」正是與其他學校不同之處,說不定學生們都樂在其中。
參觀牛津對我來說更像是取材,所以我盡可能地在想記錄的時候拍照、努力記得這裡的氣氛和環境,友人也不吝於幫我本人拍照,偶爾也會停下來拍些風景照或是建築照,可是她本人卻不太喜歡入鏡,她唯一在牛津的照片就是跟我喝下午茶時的合照。
參訪國王學院的時候雨下得最大,即使撐傘也很難避免淋濕,加上我又偏要穿有跟的牛津鞋去牛津大學,不得不與泥濘的地面和濕滑的石板路搏鬥,數次在長廊停下休息,看著牆上的塗鴉想著如果牛津大學跟霍格華茲一樣,校友的幽魂會到處飄來飄去,會不會被王爾德見到有個狼狽的臺灣女生在這裡?但要是真的可以見到王爾德,我絕對會跟他要簽名的,誰叫我是無藥可救的粉絲。
去牛津的那天天氣很糟、我穿了新鞋折磨自己、甚至不小心來了生理期,這些要素結合起來怎麼樣都不該說是美好的一天,不過當我與友人道別前,她問我今天在牛津過得如何時,我忍不住笑著說我當然很累,可是也很開心,最重要的就是有她在,才能讓我整天都過得舒服一點(沒有她帶我快速去買衛生棉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我一直覺得很神奇,同時也很懷念的就是我在英國好像怎麼樣都不太會焦慮。
也不知道是不是被英國人感染了,難得出遊遇到傾盆大雨也能安慰自己這雨下得沒有臺北多、面對那雙折磨我的牛津鞋我也知道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穿牛津鞋去牛津(奇怪的堅持)、至於生理期第一天就當成是剛好體驗看看英國的衛生棉了,我好像總是能找到其他方法自我解嘲,所以一點都不焦慮。
在英國的期間或許是我人生到目前為止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的稀有時刻。
在英國的時候,我只是我自己,而不是任何人期待我成為的模樣。
我當然懷念臺灣各方面的便利,和某些人事物,可是或許正因為我在臺灣有太多的牽扯,我被迫要扮演那些角色——乖女兒、好姊姊、好朋友、好員工……所以我在臺灣總是覺得我快要失去自我。
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開始寫作。
寫作時好像就可以慢慢找回那些快要被庸庸碌碌的生活壓垮的自我。
我需要工作來讓自己三餐溫飽,可是我需要寫作才能滋養自己的靈魂。
紅茶一定要好好放鬆!!你已經到了至少現時現地沒人能干涉你的地方生活了٩(˃̶͈̀௰˂̶͈́)و
而且到牛津就更要穿牛津鞋才對!氣氛最重要!
kari_0905: ㄚ我回臺灣很久了我只是一直在當英國亡靈……現在就是在努力繼續找正職工作中(目前打了幾份工
windwithvoices0828: 哇抱歉時空錯亂!!
不過超級懂 出國回來都會戒斷症發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