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ak.
2 weeks ago
最近經常遇到「配得感」這個詞,看了幾種解釋還是無法理解高配得感的概念。
低配得感很好理解,跟歸因理論也相關、自洽;但高配得感似乎建立在完全不同的理論上,沒有適當說明也沒有經驗。
所以找gpt討論。
latest #6
ak.
2 weeks ago
不太喜歡區分「理性」和「情緒」的框架。
因為在實際運作層面,情緒是理性系統的重要一環。我通常覺得,把兩者區分談論的人沒能了解自己的情緒,或情緒是甚麼。
但gpt的語言模型遵從臨床分析、治療框架。而且根據gpt的分析我的情緒系統好像被壓在了理性系統的其餘部分之下。
ak.
2 weeks ago
簡單的結論是:我的系統不支援「配得感」這個軟件運行。
很多關於配得感的文章會說,「高配得感」是達成比現階段狀態更宏大的目標時,重要/關鍵的條件。其實主要是因為低配得感的人遇到機會不會行動。
我的系統沒有配得感概念,不會有高配得者的自信,也沒有低配得者的缺乏行動力問題。想達成較大目標時就要透過邏輯。
當目標符合「目前的做法→可見的合理結果」,就能模擬出一般系統的「自信」和「高配得感」。
如果目前的做法在邏輯上無法達成目標時,就要改變做法,而不是提高配得感。
ak.
2 weeks ago
其實P3那句「信任本身是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仍允許暫時相信的能力」我也覺得很空洞沒感受到邏輯。(
-
關於「病理化」。
好奇還要多少年心理學界才會跟上腦科學的研究進度,停止區分理性和感性/緒緒。而去病態化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
這一段很大程度說明了我為什麼討厭therapists。
Ai只是個語言模型。而人類的語言模型跟內在的道德倫理世界觀太過緊密連結,說話用詞通常是無意識的。
立即下載
ak.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Ai很棒的一點是可以一鍵推翻前面的説法。
人類一旦產生前設印象和思考錨點就很難推翻,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前設框架。
也解答了前述的「高配得感似乎建立在完全不同理論上」的疑惑。
那個理論大概是「本體論」。
「信仰命題」這個用詞很符合我閲讀「高配得感」時的感受。
信仰是虐幻的,但可以帶來最具體的、大規模的結果。
ak.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關於「價值」的定義,能不能在體系、框架之外獨立存在和被感受的問題。
ak.
2 weeks ago
-
浪費一整小時跟Ai辯論。
好像該弄一個專門用來討論哲學心理學的帳戶,就不用每次擔心影響記錄截圖了。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